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嵬  张军 《瞭望》2006,(43)
继圈地办厂、圈地“造城”受到土地调控政策强力遏制后,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旅游园区热,“发热”地区往往动辄圈地千亩,园内建厂,园内建别墅等,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意图与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赛跑”。事实上,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自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而在严厉的土地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钻空子”水平亦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2.
经常下乡发现一个问题:在一些农村的山头上,圈地造墓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有的亭台围栏、砖墙环绕,一墓占地十几平方甚至几十平方,有的尚未作古就已在风水宝地占好了地方。这种禁而不止的做法不但多占了土地,破坏了植被,而且浪费了社会资财,助长了奢侈之风,毒化了社会风气,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国农村实行土葬改火葬已有30年的历史,当初党和政府在推行这一改革上是花了很大的气力的,其目的就在于节约土地、减少浪费,树立文明的殡葬新风。但是圈地造墓使这一改革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浪费,带来了更坏的后…  相似文献   

3.
张军  林嵬 《瞭望》2007,(14)
一些地方移花接木、暗度陈仓,打着各种旗号的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陕西、河南等地采访中发现,当前土地违法违规出现四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以“基地”、“密集区”等为名,变相设立“开发区”圈地招商;二是以党政机关搬迁为名,以地生财圈地扩城。三是以旅游开发为名,变相圈地建别墅。四是违法占地查处难,土地复耕走形式。  相似文献   

4.
张军  林嵬 《瞭望》2006,(43)
在中西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土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铜板”,“我们在开发区建设上动作慢吃了大亏,在旅游园区建设上要跑在国家政策前面”随着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圈地“造城”、大办开发区之势被有效遏制,而与此同时,一些钻政策空子变相圈地的情况开始抬头。《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采访发现,一些地区以旅游开发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新一波旅游园区正  相似文献   

5.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前后,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先后共经历了六百年左右,对于英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就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产生了争论.传统的理论认为,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为大工业的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之一.新的观点认为,圈地运动虽然将农民与生产资料相脱离,但是农民并未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试图通过对已有观点的探讨,并提出圈地运动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思想的转交为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英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唐敏 《瞭望》2008,(28)
针对三次圈地高潮带来的问题,围绕着1986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一个严格的土地法制体系正在我国逐步形成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出台 1986年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出台,重点放在了严格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7.
孙建民 《侨园》2003,(6):8-9
中国目前划定的基本农田有16.3亿亩,事实上已有不少农田被占用和正在被占用,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刻不容缓,中国向“圈地运动”开刀  相似文献   

8.
非洲"新圈地运动"指的是近年来在非洲兴起的大规模跨国土地交易热潮。在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投资国出于粮食安全、发展新能源以及寻找更为稳妥投资方式的考虑,纷纷到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进行圈地,以发展粮食种植或者生物能源项目。非洲国家希望通过吸引外资以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争相出售或者出租土地。在投资国与非洲国家的博弈中,经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实力的差距使得投资国占据主动地位,而非洲国家成为博弈中获益较少的一方,并且非洲国家还面临着圈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新圈地运动"中实现双方共赢,摆脱零和博弈的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地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生存仰赖于土地,国家稳定奠基于土地。因此,近年来地方政府视土地为“投资”,忽视农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圈地运动”,对社会造成伤害,隐忧重重。 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大前提下,以统筹为指导思想,将土地视为社会发展基本要素,使其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载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供应制度影响宏观调控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家土地准备金制度,可规范地方土地“准通货”的发行,使宏观调控不再“只降烧、不消炎”。最近一轮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热,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收益支撑的。根据国家的法律,土地并非为地方政府所独有。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把税收的权益彻底分清了,但是土地这一块的产权则仍然没有分清。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谁先开发了,土地的产权就是谁的。结果,各级政府——村乡镇县和城市,都在以各种名目圈地(如各式各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