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政新闻以其特殊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但在我国却出现了时政新闻总量增长与读者真正迫切欲知的时政信息严重不足的“结构性缺失”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新闻改革难言成功。本文通过大量的现象分析,探讨了时政新闻结构性缺失的表现、实质及其变革的途径,旨在还原时政新闻的平衡结构,实现其尊重和维护公民知晓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因为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时政新闻始终是读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没有时政新闻做脊梁,媒体的腰就硬不起来。不做时政新闻、做不好时政新闻的报刊难以进入主流媒体的行列。关于时政新闻,金梦玉主编的《专业新闻报道教程》有这样的定义:“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政新闻的报道范围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相似文献   

3.
冮红  张伏祥 《城市党报研究》2011,(2):64+57-64,57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都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者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时政新闻交给党,民生新闻找市场",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看来,时政新闻只是党和政  相似文献   

4.
当一些面孔较“板”的时政新闻,一本正经的传统新闻占据报纸与电视时,读者不免感到乏味。这样的背景下,各大媒体纷纷推出以关心民众、关注.百姓为出发点的民生新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赞誉之声四起。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党报的文风对新闻的有效传播形成严重掣肘,而这方面的改进却相对滞后,不但时政报道,其他报道也存在类似问题。与晚报都市报等纸媒体比较,党报的文风明显老套、干瘪、枯燥,特别是时政新闻集中连片的要闻版,老八股、新八股构成所谓"党报面孔",与读者的阅读意愿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6.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一改编者居高临下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类矛盾:一类是新旧性矛盾;另一类是结构性矛盾。新旧性矛盾是事物内部新旧两个方面组成的矛盾。结构性矛盾是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矛盾。新旧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斗争,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和谐。在结构性矛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非和谐关系。和谐关系一般处于主要地位,非和谐关系处于次要地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转化。只有不断消除非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才能保持整个事物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面对“读图时代”,让新闻照片成为“报纸的亮点”已成为报人的共识。然而对于地方党报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形式雷同、新闻性不强的照片仍占据见报稿中不小的比例。而新闻价值高、形象表现力强、真正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照片却并不多见。其中,受读者青睐的突发性新闻摄影则更少。因此,重视突发性新闻摄影报道,让它成为地方党报的一个亮点,是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突发性新闻摄影是时代的要求读者关心身边发生的新闻,突发性新闻摄影以它的新闻性、地域性的独特魅力吸引读者。以往,当灾害性突发新闻发生后,地方党…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2,(1):11-12
2012年经济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得十分深刻、十分透彻。总的来讲,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三个相互”、“一个不容忽视”,即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经济金融领域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尤其是报界有一句行话,叫做“报纸就是新闻纸”。这句行话始于何时无须稽考,其根由却是很明白的:报纸,这一最古老的大众传媒,自其诞生之日始.便是以传播新闻和评说新闻所披露、反映之时政世象为使命的;反过来说,离开了新闻传播和对时政世象的评说,报纸便失去了其存在价值。由是,“报纸就是新闻纸”,多少年来,便成了从业人员乃至世人的约定俗成之见。应该说,这一约定俗成,于报纸,具有本质性概括的意义。 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却不容忽视。这就是,一般说来,报纸的版面并不完全是纯新闻性的,它还有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亦即受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报纸副刊。大抵可以这么说,除了极少许特殊情况外,一张报纸若果缺失了副刊必然是不完整的,或被视为是不完整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新闻纸”,这概念其实又并不那么确切,或者说,这概念完全轻忽了副刊的客观存在。 报纸副刊所容纳的文稿,从形式到内容,显然都与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社论  相似文献   

11.
应该看到,民生新闻当下已经成为新闻界炙手可热的一个“新闻品种”。各地党报在寻找发展出路的时候,也竞相打出“民生牌”,在民生新闻报道上投入重兵,在挖掘和表现上各领风骚。应该看到,许多地方党报由于日益关注民生而重新受到读者青睐,其公信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得到加强,自身也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政新闻"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的讲话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认知发生重要变化,出现了三个重要特征:主流性与多元化;互动性与二手性;从众性与碎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更好地让大学生认知"时政新闻",我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弄清大学生的认知聚焦点;"时政新闻"的话语转化问题;"时政新闻"内容的内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厘清了大学生的认知,才能更好传达中央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3.
一、电视时政新闻的劣势表现1 电视音像传播的特点使时政报道的理性认识传播难度相对大。电视传播图像与声音 ,但是声音与画面是稍纵即逝的。时政报道与社会新闻比 ,相对缺少故事情节和引入注目的视听因素 ;而比报纸上的会议报道显得更为突出的是电视会海、人头画面、长串名单、套话空话等 ,则因其单调形象使受众感觉更缺乏动感。而由于电视的优势偏于传播感性认识 ,对于时政报道这类偏于概念的、无形的、抽象的、静态的、非事件性的枯燥事实的传播 ,电视媒体与报介媒体就相形见绌。2 电视新闻的集中反映使时政报道时长受制约。以一档 2 0…  相似文献   

14.
上篇要点:本文作者试图从五大方面对新闻精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考察,从实践到理论的高度系统地揭示新闻精品的规律,从而提高采写新闻精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进新闻精品的采写和理论研究。在此文上篇(刊于本刊2004年第一期)中,作者阐述了新闻精品的价值规律、本源规律、题材规律四、新闻精品过程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达到高潮的过程,新闻精品也概不能外。新闻精品过程论,是以新闻精品产生的过程、阶段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研究它大体上有哪些过程,这些过程的特点是什么,以及这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近些年又有了“读图时代”的说法。读者对图片新闻的读解需求,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比过去更高了。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这种情形下,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如果仍然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仅仅满足于“有大照片”或“多用照片”,就很难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需求。如果不在图片新闻的编辑方面下大气力,就很难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报纸的版面上来。加强对新闻图片的编辑工作,对于充分提升图片的新闻价值,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一、读图时代需要图片编辑  相似文献   

16.
都知道文章要以情动人。现在,要想写好会议和领导活动这些格式、程序往往大同小异的时政新闻,"以情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写好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时政新闻是政治新闻的报道,毫无疑问它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传播信息,来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时政报道是党报承担的最重要报道任务之一,也是党报的传统强项和优势项目。众所周知,党报的功能定位、规范要求、言说形态有别于都市报和晚报。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一直是个"难啃的骨头",如何让党报时政报道"活"起来、"亮"起来,将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完美结合,做到"党报姓党"这一基本原则与"新闻立报"这一办报理念有机统一,一直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因可读性、趣味性强,而为受众普遍接受,现已成为众媒体“主打产品”之一。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面对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少数媒体为一味迎合某类人群的口味,其传播的社会新闻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趋向。同时,面对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一些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认为,写社会新闻不及写时政要闻那样易出好新闻。其实不然,近两年来,《宜兴日报》的各级各类好新闻获奖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社会新闻部记者之手。事实说明,社会新闻记者只要胸怀大局,心中有爱,笔下流情,和时政新闻记者一样,同样能采写出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海龙 《党的建设》2008,(10):34-34
时政类电视新闻的主体常常是会议报道、先进典型报道、部分文件或政策法规以及一些部门和行业工作成就报道等。处理好这几类新闻是时政新闻摆脱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提炼和概括,当若干信息集于报端时,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自然是标题,是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而读者对新闻乃至报纸的选择又往往是从标题开始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者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淘汰率为66%。由此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者的阅读取舍,标题制作对于检验编辑水准、引领读者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一则成功的标题,既在于对新闻内容的深刻揭示,更在于编辑对新闻价值的恰当把握,并将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