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领海无害通过制度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领系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受沿岸国主权的支配,这是现代国际法理论和实践所肯定的。不过,国家对领海主权的行使,还受一个传统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随着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82年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的生效,它所建立的领海无害通过制度已开始运转。对这一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用比较的方法,将82年公约与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以下简称“58年公约”)进行比较,结合一些国家的实践,对领海无害通过制度中什么是领海的“无害通过”和沿海国际止无害通过的权利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害通过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权利,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19世纪末,无害通过的习惯法规则得以确立,后又被规定在1958年的《邻海与毗连区公约》中,再又经过了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发展完善.时至今日,对于外国军舰是否享有该项权利,各国争论不休.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三个部分对“外国军舰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从发条分析的角度论述军舰的无害通过权,第二部分介绍在军舰的无害通过权发展史上的两个大事件——科孚海峡案和美苏关于军舰无害通过的共同解释,最后一部分,我将介绍当今沿海国就军舰的无害通过的主要做法,以及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法理论上关于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的不同观点无害通过权是公认的国际惯例和国际习惯法的规则,但享有这种权利的只是限于商船呢,还是包括军舰在内的一切船舶。对这个问题,各国学者的观点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于宁 《中外法学》1985,(6):40-44,49
<正> 历时九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终于在1982年4月30日通过了《海洋法公约》。我国于1982年12月10日与116个国家一道在公约上签了字。公约全文320条及9个附件。海洋法各个领域的问题尽囊其中。鉴于公约的第三节规定了领海的无害通过适用于一切国家的船舶(其中包括军舰),与我国的1958年的领海声明相  相似文献   

5.
1992年2月25日,七届人大第24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再次向中外昭告:“外国军用舰船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这一规定与中国有关的国家法律和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在此之前,1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固政府发表的《关于领海的声明》和1983年9月2日六届人大2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都对外国军舰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我国为什么一再重申这一立场,这一规定与我国参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否矛盾,执行这一规定还需要作哪些法律准备,本文仅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关于领海、用于国际航行海峡和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的规定中,在肯定沿海国、沿岸国和群岛国分别对之享有领土主权的前提下,无一例外,都规定了此种主权的行使须受该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则的限制。本文将对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 10月 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新《著作权法》”)对1990年9月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旧《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从而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广泛关注并颇有争议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处修改就是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这一修改主要体现为:在著作权包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内容中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在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中规定了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的权利,在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中规定了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在第五章中对有关上述权利的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作了规定;并将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办法的制定权授权国务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签署,1994年开始生效,迄今为止,已经有157个国家批准加入。。但是非缔约国是否有权主张其根据公约所能享有的权利,公约是否能对其施加义务,这样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习惯法的角度就公约对第三国的效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一次在普遍性的国际公约中确立了专属经济区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使沿海国有权主张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随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宣告建立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日渐增多,相邻或相向国家之间的海域划界除领海和大陆架外,还面临着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Ⅰ 《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对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作了原则规定。 由于这项规定涉及到有这类划界问题的国家的切身利益,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中引起了激烈的争 论和长时间的讨论。会议所采取的立场是在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上采用同一原则,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划界的原则和标准上。这方面一直存在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一个是“公平原则”集团,主张应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上武装力量平时海上军事行动的主要依据,赋予了军舰在海上的豁免权、无害通过权、过境通行权、航行自由权、管辖权等权利以及相应的义务。当前,我国一些海域划界未完成,主权归属不明;各国对《公约》的解释也不统一,法律主张冲突等状况,为平时海上军事行动带来了较大挑战。以《公约》为依据,加强海上军事互信和安全合作,建立完善平时海上军事行动相关制度等,是解决海洋争端、维护海洋权益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亚娟 《时代法学》2005,3(5):114-119
依照国际法规则,军舰和其他国家船舶享有主权豁免,只受船旗国管辖.问题是,如果它们在水下沉睡多年、成为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并极有可能遭受商业性打捞的破坏时,是否应当重新审视它们的法律地位.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所作的重要努力,其有关沉没军舰和其他国家船舶的规定也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以下简称民诉法)第186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依照本法规定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该条第一款规定了外国自然人在我国与我国公民处于同等的诉讼地位的国民待遇原则;但第二款却规定,外国企业和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对比两款的规定不难看出:(1)外国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有别于外国自然人;(2)外国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不能与我国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等同。也就是说,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地位不是国民待遇,而是差别待遇。民事诉讼法统编教材同民诉法保持一致,认为我国民诉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单方面提起针对中国的仲裁程序中,对南沙群岛进行"切割",只要求仲裁庭对其声称的"中国占领或控制"岛礁的海洋权利出裁决,否定中国南沙群岛的群岛地位及其享有的海洋权利。因此,研究南沙群岛的群岛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群岛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上看,群岛分为沿岸群岛、群岛国的群岛以及大陆国家的远洋群岛。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沿岸群岛适用《公约》第7条的规则;群岛国的群岛适用《公约》第4部分规定的群岛制度;关于大陆国家远洋群岛问题,《公约》没有作出规定。但大陆国家远洋群岛国家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可适用的习惯法规则,即直线基线制度适用于大陆国家远洋群岛,限于那些密切联系的、包围的海域面积不大,并且通常用于国际航行的海路不受影响的那些远洋群岛。从历史性权利看,中国对南沙群岛中那些距离较近、密切联系、本质上构成一个整体的岛屿间水域享有历史性所有权,所及的水域为历史性水域,是中国的内水。因此,根据大陆国家远洋群岛一般国际法规则以及中国对南沙群岛中那些距离较近、密切联系、本质上构成一个整体的岛屿间水域享有历史性所有权,中国有权将南沙群岛中那些相互距离较近的群岛或列岛视为一个整体划定领海基线,中国的南沙群岛享有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国家管辖海域。。  相似文献   

14.
一、欧洲人权公约对审前羁押的规定《欧洲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5条是关于刑事诉讼人身自由和安全权的规定。该条第1款规定,每人都享有自由和安全的权利。第1款C项规定,在有理由怀疑某人犯罪或在合理认为有必要防止某人犯罪或在犯罪后防止其脱逃  相似文献   

15.
领海是指海岸线以外特定距离以内处于沿岸国主权支配及管辖之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由于海洋利益和沿海利益的对抗,就产生了对领海内国家主权不同的认识,从而引起争论。在领海的法律问题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领海的无害通过权问题。 一、领海无害通过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陈怡 《法制与社会》2010,(8):132-133
沿海国和船旗国对在领海上外国商船的管辖权冲突一直都存在,历史上各国通过互相签订领事条约来解决这一冲突。受领事条约的影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包含了沿海国对通过领海的外国商船上的犯罪行为行使刑事管辖权的规定。但纵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与外国缔结的领事条约并没有具化‘嘱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的秩序的性质”等标准。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美国在行使相关管辖权时的司法实践,具化在我国领海内被管辖的外国商船上的犯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第2条规定:“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该规定赋予了符合规定条件的消费者权利以最优先的地位,使其受偿顺序优先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那么,该规定是否合法、妥当呢?  相似文献   

18.
国际油污赔偿基金会及其处理油污损害索赔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金会的由来及其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已有74个国家参加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以下简称责任公约),49个国家参加了1971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以下简称基金公约)。这两个公约在统一各国有关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早在1969年通过责任公约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该公约有关船东赔偿责任的规定并非尽善尽美。船东认为赔偿限额太高,不少沿  相似文献   

19.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制度是缔约国妥协的产物.《公约》排除了专属经济区属于领海的可能性,并给专属经济区下了一个功能性的定义,即通过精确描述沿海国和其他国家的自由、权利和义务来从功能上实现对专属经济区的界定,但未对专属经济区是否属于公海作出明确回答.因此,无论明确肯定或者否定专属经济区属于公海的一部分,都与《公约》的本意相悖.根据《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的权利和管辖权是主权性的,其他国家的自由是公海性的,因此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飞越自由是公海性的,且与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关涉不大.故此,防空识别区制度不可能从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找到法律依据,其实际上是国家行使自保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著作财产权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行著作财产权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10条以作品使用行为为依据,规定了12项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最后以"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作为兜底条款,防止挂一漏万。这种列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