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些人为了攫取蝇头小利竟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竟然打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号。  相似文献   

2.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各种纷繁复杂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早在汉代,司马迁就以其如椽巨笔深刻地描绘了一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繁忙"世态。面对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烟云,贤人智者们上下求索,期望在洞察事物表象、探求世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导人们在现实  相似文献   

3.
吟诗作文讲究一个“境界”,无“境界”者味同嚼蜡。但人赚钱花钱扯到“境界”,一俗一雅,一浊一清,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不是一句很有些古老的话么?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上海师大副教授桑玉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革开放似一阵强劲的春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吹来了一个追求利益的时代。捧惯了铁饭碗,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们,如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追求起各自的利...  相似文献   

5.
佐人 《现代领导》2008,(3):37-37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私有制社会里,不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有一些人“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曹植:《白马篇》),“克制利己主义,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别林斯基语),并不将追求个人的名利当作人生之目的,为民族、为真理作出了牺牲,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冬 《重庆行政》2008,(5):53-55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们行为的背后往往都潜藏着深刻的利益动因。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引发了社会政  相似文献   

7.
茫茫商海,熙往攘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可有些商家牟利求财却离了经,叛了道。近期媒体披露的一系列奇闻,真让人触目惊心。一些酒楼、门店在悬出广告,打出招牌,招徕员工,聘请“形象大使”时,颇费了一番心机:你雇“汉奸”作保镖(让保安人员身着抗日时期的汉奸服饰),我送“美女”让你包(广告的美女图下写着“等着你来包”);你请慈禧作代言,我借拉登作商号。他们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大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批  相似文献   

8.
论欲望     
大干世界,花花绿绿,有几多的精彩,也有几多的诱惑。名利场上,蝶乱蜂喧,有的人为名而活着,有的人为利而活着,更有的人为名利而活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是有种种欲望的。人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没有谁愿意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环境中煎熬;人人都希望拥有尊严和体面,没有谁愿意忍受鄙夷和蔑视的屈辱;人人都...  相似文献   

9.
书斋     
《小康》2013,(4):95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作者:黄生出版时间:2013.2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利益。商品经济下货币和汇率是一切经济活动和利益的总源。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玄机?是利吗?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别具一格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精神滑坡的现象。对此,李鹏同志曾郑重指出:“我们不能当经济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如果那样,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意义。”回顾历史,环顾现实,李鹏同志的话是多么深刻,又是多么发人深省啊!旧社会崇尚升官发财,只有在朝为官、腰缠万贯,才算出人头地,被人们视为“人上人”。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官僚政客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国家腐败不堪,人民怨声载道。解放后,人们在党的教导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1.
龙香玖  周剑 《新东方》2006,(10):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和交往的内在动因和重要目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单个的人所组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定的利益而存在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历史“不…  相似文献   

1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全程的自利意识,恰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一点,马克思都加以认同,他说,人在决定每一件事之前,几乎都经过一番利己性的权衡。利己并非完全是罪恶,只要它不越过一定的尺度,就属于人性的范畴,而不会侵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遗憾的是,利己主义一不小心就会出位,借助商品经济的名义大行其道;更有人为一己私利的满足而泯灭良知、铤而走险,最终因一己私欲,沦落为社会公敌。本文主角,则将这一作茧自缚的过程演绎到了极致。高华属于典型的“生活享受型…  相似文献   

13.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天下攘攘皆为利来。这是人性,也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简明的写照。为利而来并不是错。靠诚实劳作获利服务于社会应予歌颂。不讲诚信、靠钻法律不健全的空子取利则有错,若无良无德地用毒食品谋利则是有罪,当依法治之。贪官贪腐,既为利也为种种私欲,任由他们贪腐下去,国家则可能被他们掏空。对贪腐,需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15.
历代史家几乎不约而同地会将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二者的异同优劣加以对比。《史记》因将项羽列入本纪,对汉武和景帝皆有贬词,并抨击酷吏,张扬游侠,所以历来被腐儒们诬为“谤书”;其中尤以《货殖列传》遭到非议最为强烈。首先反对的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他认为司马迁“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班固也讥讽《货殖列传》是“崇势利而羞贱贫”。北宋思想家李觏则谓司马迁“猖狂”,“闻道寡”,而大赞班固。 其实,班固生活在儒家纲常已经在《白虎通义》中趋于定型僵化的东汉时期,难逃重义轻利的思想窠臼,所以无论胆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食品市场,如果提起“漯河出品”,相信许多人会马上列出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近五成的“双汇”火腿肠;“天下流传”的南街村方便面;“亮晶晶”的乐天澳的利等等。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漯河市,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漯河者得中原”的美称,漯河食品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对这句美称的鲜活诠释。  相似文献   

17.
这是司马迁被人给废了的原因。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子领父职,雄心勃勃,开始编撰《史记》。谁料想写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李广利出兵祁连山,李陵为偏师,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北,“以分匈奴兵”,结果遭遇匈奴主力,兵败投降。汉武帝征求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与李陵曾同在“侍中曹”共事,并无深交却了解他的为人。他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且“士卒死伤如积”,不能置残余将士的性命于不顾;或根本就是假投降,视其世代之忠,“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于是不计利害,…  相似文献   

18.
高考经济     
<正> 一年一度的高考,原来是一条硕大的舶船。这条船每年定期起航,不光将众多的莘莘学子载向了理想的学府,也使许许多多皆为“利”往的搭乘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而来。尤其有好事者由“假日经济”萌发灵感,为所谓“高考经济”  相似文献   

19.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古今“传”体种种传:文体之一种。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自传: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内传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经学家专门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另一种是以记...  相似文献   

20.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4年)七下西洋,功表海甸,震惊海内外。此间,他曾为下西洋事,刻石铸钟无数,有的为表达和海外诸国“民物咸若,熙皞同风”“永示万世”的友谊;有的为下洋军官“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或“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