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受到后现代的质疑和批判,在后现代语境下理解公共行政,要求准确把握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言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公共行政正是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者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话语反思经济学理论本身的产物,其思想实质是经济生活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反映,是资本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性特征或倾向的理论表达.文章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方法论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这样才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曾辉 《学习月刊》2009,(18):5-7
后现代公共行政(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反思,是后现代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构建。法默尔教授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运用反思性语言。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为人类的心灵模式,并从这两种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解构,福克斯和米勒教授的专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在对美国现代和后现代公共行政反思的基础上,以构建话语理论为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是在理论本身不断地反思、批判和超越中走向成熟的。分散治理理论虽然是属于现代性的理论,但它同时吸收了后现代的诸多理念,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结合之果。现在更需要从后现代多元特征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对公共行政的分散治理理论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双重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存在于哲学、文化领域,也涉及公共行政领域。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单一挑战不同,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挑战,即公共行政既要解决现代性缺失问题,又要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因素。为此,我们要建立合理的政府价值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改革措施以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双重垮越中,这种特殊国情给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论者都提供了相应的话语空间.在社会理论领域,学者们亦发表了各自对中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思考与争论.文章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评论与看法,并探讨这些学者们的认识与看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王明科 《理论学刊》2005,(1):116-118
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具有内在的悖论性。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 ,中国现代性从发生期就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在现代性内部有对话力量 ,在现代性外部有反抗声音。悖论的根源还在于文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不同 ,文学现代性不仅仅从理性、科学等维度考察现代性 ,更要注重从个体、主体、审美、语言、结构、叙述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性已经是后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王善博 《理论学刊》2005,(11):13-16
引发"索卡尔事件"有三重文化背景一是科学发展的内史-外史分析构架,二是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或者科学-人文两种文化的分析构架,三是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11.
宋友文  郑百灵 《求实》2012,(5):33-36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人们不断关注世界图景中的风险问题,风险社会理论随之兴起。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危机深化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既没有忽略后现代理论加以批判的现代性危机,又没有放弃拯救现代性的历史使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新视角。更为可贵的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岳凤 《世纪桥》2010,(5):45-46
本文基于对西方美学史几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的认识,结合现在的文化现实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理论,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美的追问中探索审美的功能的流变,寻找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鲍曼思想已产生巨大影响并引起广泛研究。作为汉语界第一本专题性研究著作,郑莉的《理解鲍曼》采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分析范式。这种范式可能简化鲍曼思想对学术界的贡献。个体是的鲍曼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个体生存境况的变迁是理解鲍曼思想的一个视点,是研究鲍曼思想的一种新范式。凸显鲍曼思想的个体关怀可以把握其思想脉络,并管窥当代西方社会变迁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问题.学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仅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跨学科的语境,而且因为它的起源也比较复杂.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卑琐性、内在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等,并且这些特征互相交叉或矛盾;后现代与现代既有相互独立、断裂的一面,又有相互继承、互渗的一面.后现代既是现代的终结,又是新时代的开端;现代性具有一个不断敞开的视界,是开放性、瞬间性、流动性、未定性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后现代性也是一种现代性,它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自我重写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朱霖 《探索》2007,(2):148-150
私秘话语作为网络交流平台的衍生物,越来越流行,但它的内涵也深刻地暴露了人们在获得极大的言说“自由”的同时所寄生的“不确定性”、“安全感丧失”等后现代性意味,更为深刻地表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现实冲突。如何为后现代性祛魅,成为网络交流平台的独特视角。本文在私秘话语这一狭窄的领域揭示后现代性“安全”与“危险”并存的矛盾处境,并力图揭示维护网络交流安全的道德底线这一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现代性理想破灭之后,兴起的一种反理性精神,它的目的是要解构现代性对人的规驯,给人以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后现代以其更深刻的人文精神建构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些方向,有鉴别的吸收,是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以芬 《理论学刊》2005,(12):43-44
何谓后现代?利奥塔拒绝从线性的角度来理解后现代,认为后现代不是继现代之后的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即有别于体现在近代哲学中对理性、主体和总体性等启蒙理想追求的思维方式。在《非人》一书中,利奥塔谈到,他所曾使用的“后现代”一词,仅仅是一种略带挑衅的关于阐明知识的辩论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并不指谓一个新时代,而是对现代性所要求的某些特点的重写”[。1](P37)首先是对建立以科学技术解放全人类计划的企图的合法性的重写。这种重写是随着对科学知识地位的变化而成为可能的。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富有感染力、具有说服力,需要从现代性视阈审视、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把握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主旨,展示理性与体验的现代性魅力,营造平等、自由的现代性教学氛围.将现代性的理性、自由、平等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使学生亲近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启人生智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后现代性、两歧性和不合时宜性等特点。从其思想旨趣上看,这种政治哲学追求“不同地思考”,即哲学上追求与独断思想和同一哲学不同的游牧思想和差异哲学,而政治上追求与国家权力不同的欲望权力和游牧权力,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从其思想风格上看,这种政治哲学追求思想试验,因此概念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两歧性;从其思想效应上看,这种政治哲学因其与尼采哲学的关联性、彻底的反历史性、以及在主流哲学话语阴影下的边缘地位,决定了这种政治哲学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华 《探索》2001,(3):38-41
中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所实现的是现代性的中国形态。这种形态上的现代性虽然在短时期内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但由于只强调群体主体性而忽略个体主体性而有根本性的欠缺,其结果是中国人的个体主体性尚未普遍地生成。1976年以后的改革意在于创造新的经济体制,解放人的个体主体性,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解放个体主体性对于中国具有巨大意义。由于建构个体主体性的工作在中国还远未完成,所以,中国在引入后现代主义时必须有所选择后现代主义消解个体主体性的主张对中国人来说来得太早了,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和守护自然的思想,对于生态危机已经非常严重的中国则有巨大的意义。所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同时吸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精华,而不能追求纯粹西方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