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云 《前沿》2012,(2):163-164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五分面"人物侧面眼睛都被画成正面"全眼"造型。这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审美理念,结合顾恺之画论中所提倡的"传神阿堵"的"传神论"主张,以写意性的造型手法,追求"似与不似"的抽象表现意味,并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才是古代传统人物画"五分面"眼睛"全眼"造型之根源。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的杰作——《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在1941年到1943年创作的巨幅人物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战争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人民渴求生存,渴望和平。特殊的历史背景激发了画家创作《流民图》的灵感和情绪。  相似文献   

3.
《上海支部生活》2008,(3):63-63
2008年2月1日-3月16日期间,上海博物馆将与辽宁省博物馆联手举办“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美学史上,绘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人物山水画不断创新完善。到了南宋,画家们在传统的基础上,以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布局简妙,描绘了江南的风俗人情。马远在南宋时影响很大,其《踏歌图》挖掘出了山水中的诗情与感人力量,体现出了动静结合的时间流动感、虚实相生的空间音乐感、意境深远的整体美感,此也是中国山水绘画最基本的特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艺术简介曹德兆,1939年生于天津,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赴日进行文化交流,作品曾在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展出,部分作品获奖,出版有个人画集,作品多为国内外收藏。观赏曹德兆的写意人物画,犹如盛夏酷暑中清风入室,有一番闲情逸趣洋溢心间。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曹德兆的写意人物简括生动,平中寓奇,巧拙互用,充满诗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降,中国画家书写历史功业的方式几乎是被注定的: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中构建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这个巨大的历史课题,既是对中国画家的沉重拷问,也是中国画家所获得的重大机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课题面前,许多画家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主持的“当代中国研究”系统工程自启动以来得到各地高校和省市社科院的大力支持,已完成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的编撰.并又接着推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这一项目获得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批准。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新春来临之际,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这是上海博物馆继成功举办“千年遗珍”、“书画经典”、“中日书法珍品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之后,奉献给公众的又一次精神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9.
张永海简介1962年11月生于福州,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中国人物画艺委会秘书长。出版有《张永海作品集》、《素描人像》、《速写本色》、《素描本色》、《当代传统吉祥人物画精品集》、《张永海水墨人物画》、《公开课——张永海讲速写》《张永海写意人物画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6,(1)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诚信",在中西历史上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传统中国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商业领域里都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传统里,诚信的思想资源主要蕴含在古希腊、罗马法和中世纪基督教的三大传统里,而西方近现代社会的诚信思想资源突出表现在商业活动之中,并逐步形成了现代的诚信制度。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就在于要充分吸收中西方文化传统里的诚信思想资源,以有效的制度化方式推进当代中国的诚信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当代文明中国之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前沿》2013,(3):4-8
当前中国的MEGA研究已经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并开始走上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道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分别从介绍和推广MEGA、宣介MEGA编辑体例和编订情况、探究MEGA原文中理论问题、考辨和辨析MEGA中词义、研究马克思具体文本等方面开展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MEGA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且丰富的学术成果。然而,中国的MEGA研究也面临着研究人员大多不能直接阅读德文原文、研究队伍结构不够优化、研究人员综合学术素质有待提高、中国学者的文本研究功底不够扎实等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好我们的MEGA研究专家和学者,并找好MEGA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同时避免“门户之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筹划和推进中国的MEGA研究事业。总体来讲,MEGA研究应该得到人们的支持与鼓励,同时,学者们只有将中国的实践同MEGA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地彰显“中国MEGA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磊 《人民论坛》2024,(7):24-29
外国研究中国的学术在不同区域发展出不同传统,由此形成四大学术谱系,即欧洲中国学、北美中国学、俄罗斯中国学和日本中国学。在四大学术谱系涵盖的地理区域外,大体相当于“全球南方”,那里中国研究的传统相对薄弱。当下中国学知识生产图景呈现出若干重要特征:一是与“全球南方”中国热和中国研究热普遍升温的景象相对,近年来西方的中国研究有转冷的迹象;二是汉学范式与区域研究范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区域研究范式与社会科学范式之间的纷争;三是在国际学界,社会科学对中国研究成果的关注与吸收依然欠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指出法治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意识形态尤其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改变是法治国家得以存续的重要思想保证和观念基础。同时,分析了新的发展环境下,进一步协调意识形态和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期人物     
《今日浙江》2013,(3):60-60
方增先出生于浦江县西塘下(今属兰溪),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广具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和推动者,在中国水墨画传统基础上博采中西绘画特点,创立了一套融合写实造型的中国画人物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就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小康社会与天下大同的思想之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现实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精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捷 《传承》2013,(1):6-7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既使我们党牢牢把握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的主动权,又使我们党牢牢占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制高点。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17.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史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但取得执政地位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全面构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模式,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的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模式,为我们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鹏飞  江滨 《前沿》2012,(6):48-49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都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指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二者互为支撑,共同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