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佳 《法国研究》2005,(2):40-46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贾颉 《法国研究》2014,(1):91-96
本文从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勒内·吉拉尔提出的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和替罪羊机制理论出发,分析解读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男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之死的真正原因,证明小说属于迫害文本和男女主人公作为替罪羊而死的事实,发现替罪羊的无辜及其救赎作用,揭示集体暴力的真相,发掘隐藏在这个迫害文本背后的人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3.
《局外人》简论邓有堤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缨的成名作,出版于一九四二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主人公莫尔索即作品中的“我”,直面读者,以极其冷漠的口吻,好象叙说他人的故事似的,讲述了他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分为两部,按时间先后顺...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完成于1856年并于1925年由翻译家、小说家李劼人译成中文,十年之后译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死水微澜》在中华印书局出版。这部《死水微澜》被誉为李劼人学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代表作,它的问世引来中国文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两部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断涌现。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发现关于《包法利夫人》和《死水微澜》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两位女主人公结局不同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两位作者的政治主张、文学选择、人生态度等几方面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进而找到两位女性生活经历相似但结局却不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来日方长》是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成功和获奖让加里成为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来日方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巴黎美丽城街区的一位阿拉伯裔少年跟一位上年纪的犹太妇女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写作主体、语言创新和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来日方长》独特的写作方式,以揭示作家加里独特的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9.
许多学者都认为小说《堕落》是加缪叙事的一个“断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说中,滔滔不绝的主人公克拉芒斯看起来颇像一位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他的确遭到了社会的精神迫害,成为精神谋杀的“受害者”:而在摆脱“审判”、寻求疗救的过程中,他却又变成了精神谋害的“刽子手”。在这个意义上,《堕落》不是加缪叙事的“断裂”,而是潜在地延续了加缪叙事中的“谋杀”主题,并深化到精神谋害的层面。从表层结构来看,小说展示了克拉芒斯的精神疾患及其治愈的过程,而从深层来看,则是加缪对现代人“病根”的揭示与“疗救”。在病的隐喻与疗救过程中,显示了加缪对启蒙者“诊断者”、“疗救者”角色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年(明治四○年)夏目漱石创作了小说《虞美人草》,女主人公藤尾因为要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选择结婚对象而最终死去。小森阳一先生将她的死归结为"同《明治民法》再次强化的近代家父长制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体系全体为敌,因此漱石不得不杀掉了她。……漱石通过以后的小说,从女性的侧面不断质问近代家父长制对家族的压抑。"① 漱石于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至大正二年发表的小说《行人》通过让"叙述者"二郎诉说一郎和阿直的故事,反映了高尚的近代知识分子一郎的苦恼、焦躁与不安。在深刻刻画一郎  相似文献   

11.
塞利纳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塞利纳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是其小说创作的背景与重要主题,也是主人公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塞利纳选取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的战争经历融入到主人公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述了战前、战场上、两次大战之间以及战后主人公的不同境遇;以"编年史家"的视角,将战前危机中的"受害者"、战争中的"失败者"与"不幸者"、"流亡者"的遭遇赋予八部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却通过战争串联成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普通法国人的"战争史"。  相似文献   

12.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自诞生起一直吸引着学者、文人及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如果说一百五十年前的那场诉讼刺激了随后小说的发行,一百五十年之后,单凭小说中几段女主人公的风流韵事已无法保证小说的可读性。然而,无论是作品文字本身,还是小说然而,无论是作品文字本身,还是小说塑造的种种人物,都在二十世纪读者的阅读中展现了更多层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朴正元 《当代韩国》2011,(3):99-112
本文旨在研究使用叙述策略解释韩国作家殷熙耕和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是讲述任务成长过程的小说,是描写主人公在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和人文环境中从幼年期迈向青年期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的小说类型。两位作者的成长小说的区别如下:首先,曹文轩是以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以事件为主进行叙述的,而殷熙耕更重视以成长主体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为基础进行的叙述。曹文轩具有以讲述为主的现实主义倾向,而殷熙耕具有以展示为主的现代主义倾向。其次,叙述者的位相是构成成长小说叙述策略的重要部分。掌握成长全过程的叙述者的视线会在运用“叙述性过去”的过程中,在小说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占据绝对位置。再次,《辞格》中所说的“距离”适用于成长小说中的“叙述者一主人公”之间。以心理描写为主进行叙述的殷熙耕成长小说的“距离”较近,借用客观叙述策略的曹文轩小说的“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4.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16.
阿尔贝·加级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加缨在47岁时不幸于车祸中罹难,但他留给后人的作品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永世长存的。长篇哲理小说《鼠疫》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积极入世的一面,不仅在社会认识功能,而且在文学审美功能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是可圈可点的。因篇幅所限,笔者只想就主人公里厄医生形象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加级认为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一、一个不愿忘掉农民的乡土作家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异军突起,小说界群星璀璨。作家们纷纷为这个资本主义日益发达、封建制度(连同它的复辟王朝)最终消灭的世纪留下一幅幅历史的写照。我们较  相似文献   

18.
罗治荣 《法国研究》2014,(1):70-72,96
梅里美以《卡门》、《马铁奥·法尔哥尼》、《高龙巴》、《塔芒戈》等为数不多的出色短篇小说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小说中,梅里美通过笔下的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对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生活作了独特而比较深刻的反映。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高龙巴》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实现叙事效果的平衡与交融,把握出观察与理解梅里美小说的新角度,以期从梅里美平淡文字中不动声色的讽刺来感受其文字中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韩末淑的长篇小说《美的灵歌》于1981年出版后,已先后有英文版、法文版、瑞典文版与波兰文版,如今,沈仪琳、赵习两先生的合译,又将这部在韩国久享盛名的作品介绍给了广大中国读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在《美的灵歌》中,作者韩末淑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韩国,特别是韩国妇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书中的主人公金由真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诚如沈仪琳女士在《译后记》中所言,“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经历不同,性格迥异,但作  相似文献   

20.
电影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发表于1977年,1980年拍成电影上映,受到苏联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苏联评论界对这部电影议论纷纷,指出其成功原因之一是女主人公卡佳·季霍米罗娃的形象特别能吸引苏联观众。为什么呢?我们就想根据这个问题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与所谓“家庭生活小说”作一次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