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之初,毛泽东找邓小平谈话,要他同林彪搞好关系。但邓小平同林彪搞不到一起去。他同林彪谈了一次,就谈崩了。邓小平为林彪所不容,林彪与江青勾结起来,把刘少奇、邓小平绑在一起,攻击、批判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2.
1971年9月12日午后,毛泽东突然提前返京,打乱了林彪的政变阴谋,林彪一伙决定实施南去广州另立中央的计划。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因为一个电话,林彪等人放弃第一方案,仓皇决定实施第二方案——外逃。结果,林彪所乘专机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坠毁。  相似文献   

3.
林彪事件给全党和政坛带来强烈震动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林彪集团的余党或自杀毙命,或束手就擒。林彪集团的灭亡,客观上宣告了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也给全党和政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4天后,即1971年9月17日,周恩来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稿报毛泽东审查。  相似文献   

4.
1971年9月,林彪叛逃事件之后,毛泽东听说在林彪的卧室里发现林彪摘录和书写了不少孔丘、孟轲以及儒家著述的语录和条幅,他认为林彪也是个孔孟之徒,由此便联想到“批林”,必须和“批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中,贺龙遭到林彪的陷害。毛泽东从一开始表示要当贺龙的“保皇派”,到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公开声明对贺龙“不保了”,其中的原因,拿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来说,“都是林彪搞的,我听了林彪一面之词”,很明显是受了林彪诬陷的影响。那么,林彪为什么要陷害贺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相似文献   

6.
李钢 《世纪风采》2009,(7):41-43
陈光是我党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位传奇战将,他一生战功显赫,指挥作战机智英勇,曾创造出不少有名的战斗范例,但作为林彪的部下,性格倔犟、耿直刚烈的陈光,虽然早期救过林彪的命,但也多次与林彪发生过冲突,因而与林彪结怨颇深,遭到了林彪的诬陷和打击,使本因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反党”罪名,最终不仅过早地结束了他那辉煌而坎坷的一生,而且蒙冤受屈达30余年。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实曾经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因为林彪身体不好而没有去,后改由彭德怀带兵入朝。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大多的说法是: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消极,装病不带兵入朝。对这一历史情况,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1969年10月19日,住在苏州的林彪题写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赠送给叶群。三天后,叶群又题写了同样内容的条幅赠送给林彪。林彪夫妇为什么要互题“克己复礼”呢?  相似文献   

9.
李聚奎是我军的一位著名战将,红军时期他曾长期在林彪领导下作战。作为林彪手下的一名师级指挥员,他勇敢机智、大胆灵活,积极而不是消极简单地服从命令,对于刚愎自用、粗暴武断的林彪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使林彪改变决心和命令,最终赢得对我有利的作战形势。一、改变林彪的正面强攻计划1934年2、3月间,我军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伟人毛泽东曾对林彪进行过四次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都使林彪避免了大错误,对当时作为政治要员的林彪本人,甚至对党和军队的建设乃至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起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今天重温中共历史上这些“精彩华章”,反思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领导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毛泽东“一批”林彪,看领导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古田会议”以后不久,1930年元旦,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元旦贺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  相似文献   

11.
黄瑶 《党史博览》2008,(6):46-48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彪在武汉共进中学读书时,被共青团推举为湖北省的四个代表之一,赴上海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为了防备迫害,林彪化名尤勇。尤勇和育蓉,用湖北方言读,语音相近。  相似文献   

12.
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过程.也是他和“中央文革”以及他在军队内的同伙诬陷、迫害党政军领导人的过程。由于贺龙一度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成了林彪篡夺最高权力的障碍,加上与林彪结怨在先,贺龙这位蒋介石出10万大洋没能买其首的中共领袖,便惨死在林彪反党集团之手。酿成千古奇冤。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贺龙与共和国元帅》披露了贺龙与林彪结怨的一些内情。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天地》2006,(11):21-27
在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实曾经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以身体不好等种种理由推辞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入朝。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对这一历史情况,本文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开国上将韩先楚与林彪是黄冈老乡,“九一三”事件后,有人揭发出林彪仓惶出逃前,给韩先楚打电话,“两个人足足通话17分钟”。韩先楚在福建时,有人称他在“为林彪树碑立传”……那么,这一切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舒云 《党史博览》2009,(4):19-24
在林彪去山东的路上。中央两改对他的任命1945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得知山东党政军负责人罗荣桓得了严重的肾病,亟需休养,决定派林彪到山东接替他。中央正式通知山东分局:林彪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政委。如罗荣桓因病休养,由林彪代理罗荣桓的职务。为了尽快把各路将领送上前线,毛泽东派叶剑英与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协商,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7,(8):25-26
毛泽东认为林彪毕业黄埔,可当重任 林彪认为毛泽东学识好,对官兵有吸引力 1928年4月下旬,在井冈山茨坪开会。 林彪在会上慷慨陈词:“敌人来进攻,红军集中打敌人;敌人打走了,消灭了,红军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  相似文献   

17.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写进了党章。同年9月,兴奋的林彪邀请叶群、黄永胜、吴法宪等人重上井冈山,因为井冈山是他“崛起”的地方,是他的福地。林彪与粟裕同岁,都是公认的军事天才、最能指挥打仗的人。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圩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两人虽然不在一个连,但基本是平级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同时上的井冈山。粟裕在红军时期一直默默无闻,而林彪在井冈山仅仅用了两年,就由连长、营长、团长升至师长,22岁升任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成为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的“战神”。到1955年授军衔时,48岁的林彪在十大元帅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朱德、彭德怀,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林彪是如何在井冈山崛起的呢?  相似文献   

18.
1932年3月12日,赣州战役结束不久,中革军委决定重新组建红一军团,时任红4军军长的林彪升任军团长,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聂荣臻调任军团政治委员。对于这一任命,聂荣臻因事前没有任何领导同他谈过话而感到突然,同时又因能到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红一军团工作而感到高兴,决心努力工作,带出一支过硬的革命队伍,以不负党的信任和重托。对于军事主官林彪,聂荣臻并不陌生。早在黄埔军校时期,聂荣臻就认识林彪,当时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而聂荣臻则是该校政治部秘书。林彪毕业时,又是由已到武汉军委工作的聂荣臻将其分配…  相似文献   

19.
(八) 1970年,特别是下半年以后,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当年8、9月间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进行了抢班夺权的阴谋括动,他公开打出的旗号是维护“天才论”,暗地里是企图早日成为国家主席。在林彪的部署下,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以不点名的方式,大批张春桥,从而在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斗。这场争斗,对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是,由于问题爆发后毛泽东在全会上只是重点批判陈伯达,避开了林彪;而叶群等人发难时的斗争矛头也没有直接涉及江青。所以,在…  相似文献   

20.
九生 《世纪风采》2008,(11):37-39
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曾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下面的注释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