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晔 《新东方》2014,(5):22-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埃特洛·彭波那齐承认信仰高于理性,同时试图在理性的范围内探索宗教和宗教现象。他认为人最高的幸福不是思辨理性的沉思,而是伦理道德的完善,而宗教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的此世幸福服务的工具。彭波那齐的宗教观,可以看作是中世纪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指示了在此之后宗教思想发展的理性化、道德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贝格尔早期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宗教对人类"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神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世俗化理论,但是对世俗化对宗教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悲观态度。然而,随着宗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贝格尔又提出"去世俗化"理论,以宗教更加复兴的基调回击世俗化理论中的悲观论点。  相似文献   

3.
王恒 《求索》2012,(1):253-256
罗马法的世俗化始肇于11世纪末,伴随着教皇革命而逐步开始的。中世纪王权和神权的斗争为罗马法的世俗化带来挑战和机遇。王权的最终胜出使罗马法在19世纪完成了世俗化的重大转变。世俗化的罗马法在婚姻、主体制度和利益等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与过去不同。作为一种形式理性的罗马法,世俗化疏远了人对神的关系,带来了人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神圣与世俗、超越与临在的二重性是宗教现象内含的两对矛盾与张力。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宗教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是代表宗教复兴的非世俗化或后世俗化潮流也在强劲增长。宗教的二重化被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下一步任务就是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理论上揭示这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相似文献   

5.
钱拥军  郭定昌 《求索》2007,(5):81-82
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流行音乐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时代的声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反映出流行音乐文化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世俗化的倾向。流行音乐文化的世俗化体现了社会文化价值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解决好“扬弃”问题;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投入于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创作;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传播“世俗化”潮流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股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文化思潮。自世纪之交兴起迄今,世俗化潮流始终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而波动,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世俗化"现象与文学创作响应性互动,引起文学叙事的冲动与张扬,对中国当前文学有着时代性和阶段性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对南京市青年知识分子基督徒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基础上,描述了信徒的主要信仰动机类型,包括危机应对型、情绪感染型、理性分析型、团体归属型、文化认同型、意义寻求型、道德救赎型、爱欲满足型.并运用西方现代性语境中的世俗化理论对这八种类型进行解读,认为都市青年信仰动机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关联,是行动主体对现代性的接纳、反抗和形塑的独特、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龚锐 《思想战线》2003,29(6):43-49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经典理性选择理论(芝加哥学派、经典博弈论)具有远大抱负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修正的理性选择理论(奥地利学派、演进博弈)则对其完善,并探讨了其理论特征。正确理解理性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中寻求合作均衡解的效度和限度,才是我们对待理性选择理论的正确态度。理性运用既有其必要性和效度,又有其限度,因而,要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寻求演进稳定均衡状态,人们在理性所不及的地方,应心存敬畏,遵从自然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经典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性追求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方法限制在与其有亲缘性的一元工具理性层面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传统限制进行了超越,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价值理性和带有兼容多元建设方法的新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12.
高文侠 《青年论坛》2010,(4):149-152
在后工业社会中,后现代文化的空幻以及宗教神圣性的失落,导致文化危机和人生意义的迷失,对此,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全面探查西方社会结构、政治模式和文化思想领域,尤其对文化在造成当代社会规范、共识崩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主张建立“新宗教”以拯救现代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宗教世俗化的走向作了颇具合理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公民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治的看法表现出一种现实化、利益化,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的开始:这种世俗化的存在会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震荡;所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构新型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是世俗化的社会,是崇奉“实用理性”的社会。既然世俗,既然“实用”,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精英,更不必要也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  相似文献   

15.
<正>加拿大当代思想家查尔斯·泰勒的《世俗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现代性尤其是世俗化理论的全新阐释。泰勒认为,世俗化不意味着信仰衰落,而是信仰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在世俗化进程中,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替代了上帝,通过将道德根源内在化,人不必诉诸外部超越,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人间福祉。一、解释学视角下的世俗化: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反思“世俗化”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在韦伯的语境中,“世俗化”是“袪魅”和“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青年领袖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领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涌现了大量的青年领袖人物,他们在社会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在对青年领袖群体的内涵和特质进行简要说明基础上,透过精英理论、领导角色理论与青年领袖的内在关联阐释青年领袖的群体崛起与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不同,我们的节日要更世俗、更物质一些。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我们的节日往往与某种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世俗化的节日就会行之不远,或者缺乏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化条件下的宗教世俗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是当代宗教意识的主体色,也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潮流和显著特征。宗教世俗化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文精神、宗教权力、宗教观念、宗教价值取向、宗教礼仪和戒律、宗教情感及传道方式等诸多方面,经历从"附魅"到"祛魅"、从核心化到边缘化、从"上帝万能"到"上帝已死",从彼世到此世、从繁琐严格到简约宽松、从间隔性到新的交感性的复杂过程。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相关性现象的奇特结合,伴随着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的兴起,其背景恰恰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二三十年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是全民致富的特殊时代。先锋诗及先锋诗人都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改变了过去诗人在“天上飞”的贵族传统,走上了平民化、世俗化的道路。此间的先锋是本土化和世俗化了的现实的、平民的先锋。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生活的急功近利的关注虽然有损诗艺的发展,却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2,(11):55-55
崔丽苹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9期撰文认为,英国民主政治理论是西方在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需要取得突破的内容,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借鉴西方精英民主政治理论,根据辩证吸收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英民主政治建设之路,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