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主义的含义有明确界定,但对极端主义却予以留白处理,仅将极端主义界定为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实践中,恐怖活动与极端主义活动在行为主体的多样性、行为目标的多层次性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在政治指向性、组织化程度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却存在一定差异。正因为恐怖活动与极端主义活动彼此交错,故恐怖主义犯罪与极端主义犯罪在信念支持、行为主体、行为表现、侵害法益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差序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恐怖主义犯罪与极端主义犯罪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行为与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行为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两者相互并存、交叉是司法常态。目前各地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在罪数认定与刑罚裁量方面做法不一。故依据行为方式差异与行为对象差异,对涉案行为进行类型化认定;同时考虑该类犯罪的特殊动机、目的要求,对于确定入罪标准与罪数形态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一谈到犯罪行为时,许多人往往会说:犯罪行为必须是积极的行为,如果犯罪人不动手杀人、抢劫等等,怎么可能构成犯罪呢?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的确,大部分犯罪是由积极行为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恐怖主义组织几乎蔓延到各大洲,而且采取的手段愈来愈残暴,除采用一些惯用的爆炸、绑架、劫持、暗杀等手段外,人们日益担忧的生化武器、核武器、计算机恐怖等新形式的恐怖活动渐露苗头,并成为国际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将就恐怖活动组织犯罪的概念、立法概况、防治  相似文献   

5.
杨静 《世纪桥》2009,(3):89-91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暴力性、国际性、智力性等特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国际犯罪。当前恐怖主义犯罪愈演愈烈,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穷的痛苦,并已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单靠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努力难以有效根除,所以,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谭光定 《探索》2001,(2):14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的规定,对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范围,尚不能完全肯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对于行为人不履行职责,在主观上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但对其行为新造成的犯罪结果则是过失.玩忽职守与官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修改后的新刑法对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失职行为,有立法上的疏漏,应尽快弥补.  相似文献   

7.
邓林  李忠强 《唯实》2005,(10):40-41
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并不一定就是犯罪,只有腐败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达到刑法规定犯罪要件时,腐败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与腐败有关的犯罪种类主要有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根据我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几年审理的腐败犯罪案看,腐败犯罪呈现案件数  相似文献   

8.
喻义东 《实事求是》2007,196(3):65-66
恐怖主义犯罪的“恐怖工具性”是指恐怖主义犯罪把制造社会恐怖作为实现其最终目标的手段。恐怖主义犯罪的恐怖工具性首先表现在其恐怖性上,恐怖主义犯罪的恐怖工具性同时还体现在恐怖的工具性上,也就是说恐怖分子总是把恐怖袭击作为实现其最终目标的手段。把握恐怖主义犯罪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把握恐怖主义犯罪,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9.
胡亮 《求实》2004,(Z4)
一、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是相对作为而言的 ,它与作为具有一种相反的关系。不作为犯罪作为犯罪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无异议 ,但是 ,就什么是不作为犯罪 ,却颇有争议。就目前看 ,由于不作为犯罪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人们一时还难以达成共识或者比较一致的认识 ,因此 ,要给不作为犯罪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笔者认为为时尚早 ,只能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具体定义 ,我国刑法学者有如下表述 :(1)不作为 ,就是犯罪人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所应当实施的行为。 (2 )不作为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故意或者过失地不履行其能够…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以来,中国暴力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严重危害我国社会稳定。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来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导致在发生暴力恐怖案件后在适用法律上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因此,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完善我国反恐怖立法,用法律武器来惩治暴力恐怖犯罪,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俞静尧 《求实》2003,(Z1):63-64
在我国刑法中,有些犯罪行为只要符合某法定犯罪构成关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的规定,则构成犯罪,这被称为行为犯。但有些犯罪行为却要求具备诸如“情节严重”、“数额较大”、“后果严重”等条件才构成犯罪,这被称为情节犯或结果犯。为便于研究,一般将前述四个要件称为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它们对于任何犯罪的成立都不可缺少;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后果严重”等称为犯罪构成的描述性要件,它们对于情节犯、结果犯等的成立不可缺少。同时,犯罪构成的描述性要件作为立法定量的表现,在司法实践中通常被直接作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判断标志,其规定是否适当、理解是否准确,意义重大。因此,把握贷款诈骗罪的成立要件,应从贷款诈骗罪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和描述性要件两方面考察。 一、基本要件的立法完善和执法准确  相似文献   

12.
在深圳.有一个身为千万富翁.却在人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的“大善人”:他经常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出现.帮助有难者渡过难关,却从来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更不愿意跟受助人打交道;受助人即使千方百计地找到他表示感谢时.他也拒不承认自己对他们有过行善之举……  相似文献   

13.
肃白 《先锋队》2010,(2):58-58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11月10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依法、有效惩治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资助恐怖活动等犯罪活动。《解释》在刑法规定的四种洗钱行为之外,明确规定对以下6种洗钱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何时公布施行?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共十章97条。第一章总则,共11条,包括立法宗旨、反恐怖主义工作坚持的原则和反恐怖主义工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等内容。第二章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  相似文献   

15.
《廉政瞭望》2012,(10):27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立法目的,在于惩罚国家工作人员不按相关规定对其在境外有较大数额存款进行申报而故意隐瞒的行为。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司法人员对该罪的社会危害性理解差异较大,且其很容易被"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等其他罪名吸收,单独适用不多,往往致使这类犯罪处罚很少。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活动 (以下简称民族主义恐怖活动 )是根源于对本民族语言、领土、宗教、文化、心理、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等认同基础上的,旨在追求本民族的独立 (或高度自治 )而引起的,以暗杀、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劫机等特殊暴力活动或暴力威胁活动为斗争方式的恐怖活动。从当代世界的情况看,它严重危及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国家安全甚至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一、关于民族主义恐怖活动的历史回顾  民族主义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在 17、 18世纪正式形成的,并在 19、 20世纪得以在全球迅猛扩张与发展。与此相伴…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2,(19):27-27
“隐瞒境外存款罪”的立法目的,在于惩罚国家工作人员不按相关规定对其在境外有较大数额存款进行申报而故意隐瞒的行为。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司法人员对该罪的社会危害性理解差异较大,且其很容易被“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等其他罪名吸收,单独适用不多,往往致使这类犯罪处罚很少。  相似文献   

18.
“9&#183;11“事件发生一年多了,反恐斗争尚无输赢定论,恐怖活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频繁发生,恐怖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性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说也是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杜绝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谢清波 《唯实》2012,(8):130-133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罪刑规范的实质是法益保护规范。刑法分则罪刑规范的罪状构造模式实际上是“犯罪成立模式”,是刑法对某种特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最低要求”。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未遂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犯罪成立与否讨论的是罪与非罪、是否发动刑罚的问题;而犯罪既遂与未遂是在确定已经成立犯罪的前提下,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对于刑的规范而言,立法事实上确立了以既遂为标本的模式。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犯存在既遂与未遂的不同形态,而结果犯只存在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结果不发生就不成立犯罪。因此,在具体适用刑法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法益保护的原理,仔细辨别哪些犯罪是行为犯,哪些犯罪是结果犯。  相似文献   

20.
<正>去年12月19日,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三审,为鼓励与保护见义勇为行为,草案三审稿新增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以前,在民法中,一般主张的是"过错责任"。这也造成了现实中,见义勇为者"救人未果反被追责"的诸多事例。此次将见义勇为免责纳入民法总则,体现了立法对见义勇为等紧急救助行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