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腾的兽性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有兽性在自己之内,有人性在自己之上。”不论何人,一旦失去人性,就是禽兽无异,甚至连禽兽都不如。我国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骂”:连狗都不如。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怎么可能不如狗呢?我们一直以为这不过是骂人的气话罢了,但直到近日接触到一个真实的案件时,这才确信,当今,在我们这个社会,在我们的周围,真的有人因人性的失落而变得连狗都不如了。 承办这个案子,我感触颇深,进一步认识到什么叫“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2.
《蝇王》:一部探索人性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的善与恶,不仅是伦理学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家们探索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东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一直是截然相反的。绝大多数东方的伦理学家都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即人性是善的;而西方世界则一直信奉“原罪”之说,即人性是恶的。那么,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人性观是什么呢?他的几部重要的小  相似文献   

3.
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误区源于西方科学对人性的分裂 ,西方科学又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因此 ,西方心理学自己无力解决其人性论问题。能够与西方文化互补的唯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性论将有助于纠正西方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 ,从而提高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4.
赵炎 《政府法制》2013,(6):43-43
人是非常善忘的生物。想当年,大家均无衣服穿的时候,并不觉得裸体有什么可资利用的价值,反而想方设法找兽皮、寻树叶来遮挡;如今穿上衣服了,反而看“裸”眼热,逢“裸”色变,致使“裸”成了博名求利的利器,似乎忘记了过去大家一起“裸”的历史。说穿了,还是因为人被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禁锢得太久了,特别是针对女人的条条框框最多,所以,女人一“裸”,则举国皆惊。  相似文献   

5.
人性漫谈     
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指出:“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正因为如此,人性成为古今中外一个魅力无穷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时间不断流逝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哲学家们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变的人本性,也曾提出了各种各样人性理论。一般认为,西方以“性恶论”为主.而中国的人性论则以“性善论”为主。  相似文献   

6.
18世纪的欧洲有一句名言:“人是什么?一半野兽,一半天使。”人自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以后,野兽的本性从人性的魔盒中释放出来,理性的天使却常常被关在人性的魔盒里沉睡。即使道德的教育和崇善的法律不断设法唤醒人性的天使出来主宰,结果却往往应了中国一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造成了阶级社会中“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吕冰心 《法人》2006,(12):84-85
一个好的企业法律颐问即要有“工匠师”的专业,又要有“设计师”的谋略,二者缺一不可“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品德、智慧与努力才能够赢得在企业应有的信任与尊重,从而能够参与企业的决策;而赢得参与企业决策的资格与机会,才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2006年11月10 -11日,在中国法律咨询中心主办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国际论坛暨  相似文献   

9.
法的基础的核心是人性。中国传统法学和西方法学大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同样,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有自己的人性论。人性论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现在自由主义法学所面临的问题无不与人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的人性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成炬 《犯罪研究》2006,4(1):8-11,19
本文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用现有人性理论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人性善恶论特别是经济人理论对职务犯罪分析的贡献与局限;二是尝试用“欲望人”理论分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以构筑职务犯罪防范的理论基础。用“欲望人”理论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就是本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薛聪 《法制与社会》2013,(15):221-222
人性论是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性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孔孟强调的“人性善”和荀子的“性恶论”,西方文化因为宗教原因等而长久地坚持“性恶论”.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人性论简单的梳理和回顾,以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养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2.
制度设计总是要对人性作出一定的预设分析。西方宪政制度的建构和运作,依赖其对人性因素所做的充分而深入的考究,建立在其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西方宪政制度的人性观是人性的善恶双重性:人性的"善",使得保障公民权利成为西方宪政的根本目的;而人性的"恶",使得限制国家权力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了解西方宪政的人性观,将有助于我国的宪政制度安排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人博 《法学论坛》2003,18(1):13-26
中国的法治理论是继受西方的产物。西方的法治学说主要有两种路向 :一是“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 ism) ;二是“普世主义”(ecumenicalism)。前者遵循西方的古典传统 ,通过展示西方某些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以及对“法”的某些道德要求 ,向人们证明建立一种理性的法律秩序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 ;后者则试图绕开西方那些基本价值和道德要求 ,单就“法律秩序”自身范围内寻求对法治的认知和实践。不同文化按自己的观点去证立法治 ,并从各自的实践和相互对话中达到对法治规范的共识也是可能的。中国法家的“法治观”在一定程度上与普世主义的路径是相融通的 ,本文尝试借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实证主义的法思想来检讨当代中国接纳普世主义法治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自我”单位变量与法律控制的需要量是成反比的,即道德的“自我”单位越小,法律控制的需要量就越大。人性中固有的道德走势为“小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需要更多的法律控制。某一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影响该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为“大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选择德治控制模式;西方社会文化中的道德走势为“小我”为重的价值位阶,因而选择法治控制模式。中国传统社会所选择的德治控制模式及其文化依据中的道德走势与人性规律中的道德走势相反,并高于社会实有道德水平,因而德治控制模式的实效性较差;西方社会所选择的法治控制模式及其文化依据中的道德走势与人性规律中的道德走势相一致,并等于或低于社会实有道德水平,因而法治控制模式的实效性较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体系中的道德走势发生反向渐变,因而社会从对德治模式的选择逐渐转向对法治模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人权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晓平 《中国法学》2005,(1):145-156
纵观中国现代思潮脉络,我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未知概念,它深受近代西方思想启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当时的开明有识人士创立,这便是“人权”。康有为最先发现了“人”以及它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和“个体存在性”,他向往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人”可以自由享受各种权利和无穷的乐趣。随后的严复和谭嗣同各自以其自己的方式阐明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思想;梁启超将前面所有的思想相结合,给这种具有“主体性”和“公民性”特征的人定义为“新民”。  相似文献   

17.
法也容情——关于“现行法律可否‘亲亲相隐’”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法律提倡大义灭亲,然而还是有许多位母亲宁愿自己犯“法”,也要“保护”自己犯罪的儿子。是人性服从于法律,还是调整法律适应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18.
无讼:“法”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儿时的记忆里,长辈们关于“打官司”不光彩的教导可说是最清晰影像中的一幕;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民众对于法律的漠视和冷落又几乎是最寻常见闻的一例:但与此同时。各种媒介却在不断地传递着西方人好打官司的信息。的确,就各自法律传统而言,中国人的“厌讼”与西方人的“好讼”大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此外,如果说西方社会对于“法”  相似文献   

19.
逗笑总是轻松的事。逗笑的人,说出话逗人笑,他自己也显得轻松。凡成功的逗笑,说话人往往有必胜的信念和把握。在抗美援朝期间,有外国记者问郭沫若,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有多少人?郭说:“别管多少。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要打下去。”记者就不好再问了。那时苏联外长是维辛斯基,在会上遇见英国首相贝文。贝文说:“你是资产阶级出身的,我才是真正工人出身的。”维辛斯基回答说:“咱俩一样,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家在竞选中,很讲究幽默。因为幽默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容易接近,好商量,办事从容。听说美国总统里根就有个班子,…  相似文献   

20.
1 98 0年代以后 ,作为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西方思想评介”涉及了复杂的西方法学理论的“建构”、“想像”等问题。“建构”、“想像”中所包含的诸如“学术推进的目标缺席”、“知识评介者的学术权力支配”、“权威导引的单面作用”等又是应予细致剖解的学术机制。更为重要的问题也许在于在理解西方法学理论的过程中的背景知识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学术机制和背景知识的差异的理解 ,我们也许可以发现 ,为了实现西方法学理论的“真正中国进入” ,从而推进中国法学研究 ,首先实现中国法学背景知识的变化涌动才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