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确界定和把握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包含了五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层面,即明确的主体、鲜明的本质特征、特定的内容、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清晰的理论外延,它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各级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执政意识和能力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勇 《学习论坛》2004,20(9):49-51
执政意识是党的执政地位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党的执政意识是维系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前提 ,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自身情况的变化 ,党的执政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必须将强化党的执政意识作为党的全面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增强党员的执政意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执政意识包括公仆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夯实执政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特别是要加强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5.
姜平 《实践》2006,(2):37-38
我们党已有五十多年的执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但与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担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相对照,无论是在执政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都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探索。因此,要把深化党的执政理论研究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系统思考,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6.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在正确的执政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正确的执政理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执政实践;只有在正确的执政理论指导下,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学术带头人、教授、党建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光华主持完成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5年度)”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研究》(专著),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专门研究党的执政理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好书。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7.
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队伍的结构趋向年轻化、知识化.这一趋势给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探索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党内民主机制,使党内民主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到实处;强化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执政意识;树立党员的非权力性权威,关心群众利益,争取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唐晓清  ;杨绍华   《前线》2008,(11):38-40
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执政意识是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能力是执政意识的实现形式。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把增强执政意识和提高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执政意识去指导执政能力建设,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全党的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9.
乔秀芬  竺光 《奋斗》2005,(12):50-51
一个成熟的执政党,执政能力周全的党,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而且还能够创建一套成熟的执政理论。因为执政理论是党的意识的一部分,具有较高执政能力的党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来论证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虽然主要是实践的锻炼,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恰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途径。没有执政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时会处于被动和曲折,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与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0.
执政意识与执政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意识问题,是执政理论建设必须研究的一个基本范畴和一项重要内容.在执政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意识,是科学执政、执好政的前提条件.文章从"执政意识"与"执政党意识"的差异性、"执政党意识"的内容、树立"执政党意识"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正处于政党政治时代,各国政党的执政方式复杂多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科 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必须 科学看待党政运作机制,以民主执政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改善权力配置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和监督。  相似文献   

12.
党章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行动的圭臬。胡锦涛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为促进这一学习活动的深入、持久和有效开展,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和阐明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积累的主要经验。从执政理论高度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经验是全会提出的重要课题,如何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经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执政理论高度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经验必须科学总结党的执政历程,在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4.
党60年的执政历程,总体上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这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历史进程。在党的建设上,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建88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总结,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此为标志,全党将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体性意识作为关系民族、国家复兴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文章论述了20世纪中华民族在从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百年历程中民族主体意识曲折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主体性意识觉醒和重建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冬慧 《探索》2020,(3):107-117
村级党组织是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核心主体和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乡村治理实践表明,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逐渐从动员型党组织、全能型党组织、引领型党组织转变为协调型党组织,目前正在向新时代统合型党组织演变。历史地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嬗变是发展阶段变迁、社会制度转轨、工作重心转换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党组织功能与农村工作重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农村改革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农村党组织面临农民分化下的服务能力提升、分利秩序下的群体利益统合、治理有效下的自身组织建设等新挑战。因此,应在总结百年治理经验和顺应治理新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治理有效"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坚持农民利益观的治理理念,强化统合型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功能,不断创新党组织自身建设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 ,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并要求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同时 ,更把“三个代表”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创新是江泽民反复强调 ,并已成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指导思想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这一课题与 2 0世纪 3 0年代毛泽东提出 ,并成为全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 ,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和现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概念是学界争议最多和最为复杂的定义之一.国外的主流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运动、理念原则,兼有多种特质.国内学者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表达了一种族际情感,往往用来表示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民族主义观点虽然彼此不同,但恰恰是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丰富、深化了人们对究竞何为"民族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党内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监督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党内监督历史经验,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台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标志的一系列党内监督制度,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推动党内监督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权力监督的新道路,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对党内监督建设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阐明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