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以侠 《前沿》2005,46(12):166-168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基本特点是:理想性;现实性;历史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人类生态意识的演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建设生态恩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转变国民价值观念,加强周边生态合作,加快地方生态立法,加大生态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遵循生态修复规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从更广的宏观角度、更长的时间跨度、更综合的系统维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王焕亮 《新东方》2007,(3):39-41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1]。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赤水河两岸,美酒飘香的时候,人和鱼的愿望,达到了一致……”。 这是贵州籍博士、国务院三峡办水库司副司长黄真理到赤水河考察后写下的感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期盼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8.
胡澜  潘尔春 《前沿》2012,(6):50-52
马克思主义人本本体论的创立是本体论问题探讨的历史性变革,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根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雯 《今日广西》2007,(15):27-30
和谐,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一种状态:阴与阳的和谐是万物生长,天与地的和谐是风调雨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五谷丰登,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和睦……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和谐构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关爱和谐,就能开启幸福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从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上剖析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包括人自身的统一,比如单向度和全面向度的和谐统一;主客体或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丰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了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