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的署名文章《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在《光明日报》(2010年3月14日)发表。作者对北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振兴和文化精神,作了’一个系统的、深刻的、与时俱进的阐述与分析,以全新视角发现了北海历史文化之美,挖掘出北海历史文化之奇,呈现了北海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感人。如果说,  相似文献   

2.
《南岳旅游文化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是到目前为止前关于南岳旅游文化最详尽,最完备的一本书。作者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搜集整理了从古至今关于南岳的几乎所有的材料,对南岳的旅游资源给以文化的审视和理论的概括,是将包括南岳在内的旅游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的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有益尝试。   其一、关于旅游概念,作者做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泛指旅行游览活动,即暂时在异地进行的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满足其精神、物质文明需要的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关于旅游文化,作者做了这样的说明: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活动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3.
张尚英 《求索》2014,(1):168-174
经过梳理20世纪疑古派关于《春秋》经性质,三传真伪、作者与成书时代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可见其击中了很多传统说法的漏洞、总结了《春秋》辨伪史,但对《春秋》经传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春秋》学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评价,可谓得失相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疑古派的研究对20世纪《春秋》学的巨大影响,即内容上使《春秋》性质,三传作者、成书时代等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开创了《春秋》学史以及关于《春秋》经传历史文化、文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思维方式上一方面终结今古文之争,破除了迷信与权威,另一方面则形成了轻疑的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4.
当前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题材的创作热潮。历史题材的小说、电视剧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部分作者、编导进入了创作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乃至创作出部分既乏历史性又无艺术性的“作品”,陷入一种困境。一关于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早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核心是“历史”与“文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有识之士认为,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一方面应该尊重历史真实,另一方面又应该遵循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温淑华 《台声》2003,(1):50-51
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约34万字),是友人姚同发先生历经近4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朴实生动的语言,以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阐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勾勒其来龙去脉,追溯其根由本源,厘清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从而达成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的目的。江泽民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纽带”论,1998年在钱其琛副总理倡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姚同发先生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刘舒凌 《台声》2002,(10):34-36
2002年8月31日至9月1日,海峡两岸历史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时下知名的历史、文学界人士,如写作《曾国藩》的唐浩明、《星星草》的作者凌力、编撰《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台湾学者龚鹏程、台湾作家林佩芬和朴月等,都参与了这次研讨会。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作家学者相互间有过多次交流,但是这么多朋友济济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却是难得,特别是台湾同仁的加盟,更使得话题和视野拓宽了不少。两岸的历史文学现状关于两岸的历史文学,来自湖北大学的副教授蔚蓝女士指出,自1949年两岸分隔以来,…  相似文献   

7.
江流、赵曜两位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精冲文明论》(上下卷,2002年9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凸显时代特色,通篇贯穿着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艾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作者把握国内外风云变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麦新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优秀的革命音乐家和战士麦新而于1978年修建的。该馆收藏了关于麦新遇难60年来人们纪念麦新的题词、手迹、历史图片以及各种公开发表出版或内部手抄、手写、油印、打印的书刊和文稿,详细介绍了麦新投身革命后,参加了上海进步的群众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吕骥领导的业余合唱团、歌曲研究会、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和沈钧儒领导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  相似文献   

9.
晚年的博尔赫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别人描写着。”历史离不开叙述,当叙述完成时,文本开始独立于作者而存在,但作者并没有消失,他成为开启文本和历史的一把钥匙。或许,理解历史作品需要理解它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而想理解这些,又需要理解过往的历史,还有若隐若现的我们阅读时的意向和旨趣。  相似文献   

10.
赵永振 《前沿》2009,(12):6-9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和矛盾之间关系的原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与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与社会历史连续性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民进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张帆(南帆)的历史文化随笔《历史盲肠》,近日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史盲肠》南六篇回忆组成。是作者2012年应邀为《收获》杂志写一年的专栏随笔。全书以十余万字的篇幅,围绕作者自身的知青生活,以个人的文化视角,个体性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若干重大事件的评价,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时空来研判。比如: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关于高岗事件,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关于“大跃进”运动及其后果,关于“文化大革命”及对“文革”十年的分析,关于粉碎“四人帮”与正确评价华国锋……等等,对这些历史事件要运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去剖析,才会得到客观的认知,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读书时空     
正以新视角和独特站位全面深度解读西柏坡精神本书是作者品读系列丛书继《品读石家庄》之后的又一新作,为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份有益的读本。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指针,着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透过丰富生动的史料,揭示西柏坡里程碑式的地位和贡献,深层次思考西柏坡时期重大转折历程、破旧立新的历史性创举,从中品读出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意义、深刻思想内涵和优秀品质。作者以强烈的观照现实情怀,紧密结合现实深入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史为鉴,弘扬正气,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汲取振聋发聩的历史镜鉴,揭示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读书漫话     
按照解释学的理论,现代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相互寻找、相互选择的时代。正是通过阅读活动,读者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当下的视域与历史的视域.实现了对接与融合,从而为彼此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沟通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从文化的视点切入,分析了关于女性身体美的文化是怎样控制了妇女的生活方式,以及是怎样的再现了历史深远的审美关系中两性权利和地位的不平等。作者认为,如果不能改变让妇女为自己身体痴狂的文化,那么,妇女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和身体再造行为的改变将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迎来了建国50周年。世纪回首,总是容易激发人们诸多的想象与言说;天命之年,又自然会使人生发出无尽的畅想和感慨。历史,留给人们的是关于价值的记忆———历史即是一种价值或关于价值的符号与刻痕。于是,关于过去历史(或未来)的任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已有近四十年没有集中讨论了。近年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已不仅仅局限于史学领域,而以更宽泛的形式在文学、影视中表现出来,乃至屡屡发生令人难以容忍的胡乱评价历史人物的现象。为此,我们在争鸣栏目中,陆续推出相关文章。本期刊登的第一、第二篇文章观点相去甚远,孰是孰非,尽可争鸣。我们期待着,广大作者和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编者  相似文献   

18.
杨业利  卓爱平 《前进》2002,(6):43-4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永恒的主题。世纪之交的特殊历史时刻,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论述知识分子问题的新的历史视点。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来认识知识分子问题,必然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发展。10多年来,特别是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创新发展了党的知识分子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统战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关于多党合作理论,对于搞好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科学地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提出各民主党派...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手,通过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强调在个体化的生存时空中向着自由本真的个人抗争,展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路向关于个人的生活理想;马克思则将个人的生存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中,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进行社会历史分析,指明了实现自由个性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方向,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