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两位将军用扣押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国民党重要军政大员的兵谏方式,逼蒋改变政策。西安事变揭开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序幕,使得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内战,向有利于抗日,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张、杨为团结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16.西安事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地区加紧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调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囚禁了陈诚、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从此,第17路军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的诉求.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停止内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就各方面问题展开了谈判。  相似文献   

9.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率领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前来布置"剿共"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反共内战,实行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由此爆发。由于"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当天清晨,张、杨两将军联名打电报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邀请中共代表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运筹帷幄,成为扭转乾坤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的西安事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通力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凉山下 一见如故 1935年底,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扩大了根据地: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开赴西北,准备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歼灭。然而蒋介石的作法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这时的张学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国外和台港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张注洪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等各方努力下...  相似文献   

19.
叶松 《党史文汇》2018,(6):59-60
正国权凌夷、疆土日蹙。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以张学良、杨虎城为代表的爱国军人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关于张、杨参与西安事变的过程,已有较多影视作品和相关出版物,而对于经历过这场重大局势转变的普通人,或许我们  相似文献   

20.
论民主党派对“西安事变”的积极作用林祥庚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方的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终于出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