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及其处理林建民,侯锡宙补偿、安置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房屋拆迁既存在严格的行政管理,又存在大量的民事法律行为,这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已形成共识、但必须明确,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是民事法律关系。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均系平等的民事主...  相似文献   

2.
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是一项牵扯多方利益的复杂的社会活动。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交叉。现行法规没有对拆迁行为性质进行界定,是造成实践中拆迁行为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徐红杰 《山东审判》2006,22(6):104-106
房屋所有权纠纷案件往往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行政法律关系,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相互交叉或相互牵连、相互影响。如何正确界定争议的性质,指导当事人选择合适的诉讼程序,以协调解决两个不同性质的争议,对当事人合理主张权利、节省诉讼成本、减少诉累,以及法院准确适用法律、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提高审判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房屋所有权登记行为的性质与审查标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效力、房屋所有权纠纷的种类及当事人选择诉讼程序的实践等方面,探究房屋所有权纠纷民行交叉诉讼的实务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一、房屋所有权登记的…  相似文献   

4.
刘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0,(35):19-19,29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但对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定义和范围,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型民事法律关系不断产生,传统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理论更是受到了巨大冲击。本文拟从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其特征,在对其范围的争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理论,以期更好的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5.
处理房屋卖买纠纷案件既要考虑房屋买卖合同的特殊性,又要不违背一般合同及买卖合同的基本原理。这里首先必须明确几个概念: 1.房屋买卖合同与房屋买卖关系房屋买卖关系的产生依据有两个,一是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房屋买卖法律行为所作的规定;二是基于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但是法律、法规本身并不能直接在当事人之间引起权利义务关系。房屋买卖关系是由当事人双方通过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等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由此得出结论:房屋买卖合同是引起房屋买卖关系的民事法律事实,而房屋买卖关系则是由房屋买卖合同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冲突规范的调整方法及其产生基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具有国际因素或者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或者说,它是在法律关系的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因素与外国有联系的民事法律关系。对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有两种方法,即间接调整方法和直接调整方法。间接调整方法,即通过间接法律规范来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只指出适用什么法律来确定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不直接规定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因而不直接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仅起间接的调整作用。间接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间接法律规范主要是冲突规范,是指明某种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  相似文献   

7.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已成为房屋承租人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也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基本含义、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法律完善进行深入探讨,对其立法上的完善及司法的实践操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事法律关系乃是民法学之纲。只有领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精髓 ,才能把握民法及民法学的精要 ,起到纲举而目张的效果。不仅如此 ,早在 1 985年即有学者指出 ,制定一部科学的民法典 ,也离不开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民事法律关系体系的确立。因为 ,民法的调整对象即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 ;民法基本原则是商品经济也是民事法律关系本身性质的表现 ;民法的任务也必须通过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来实现。〔 1〕 本文即是应对民事法律关系研究深化的要求 ,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过去 ,我国民法学界将民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在理论上被视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基本上是按照"民事法律关系说"所设计的。虽然医患关系部分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但是医患关系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存在本质的差别。当前,秉承该学说的医疗诉讼模式已经充分暴露了"民事法律关系说"的理论缺陷,我们需要重新对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当前的医疗诉讼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郭献芳  刘月君 《中国司法鉴定》2010,(4):I0003-I0004,I0008
在房屋开发建设中,开发单位或建设单位往往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追求最大土地使用效率,因而忽略了对相邻权法律规范的遵守。为此常引发侵权纠纷。以一具体案例提出建筑物采光权纠纷的鉴定办法,对鉴定结论从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陈斌 《法制与社会》2011,(34):249-250
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权利。有关该权利的性质及与其他优先购买权之间的关系,历来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热议。本文试从其他的角度,探讨对这两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尹德常 《山东审判》2006,22(3):69-72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屋租赁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日渐频繁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房屋租赁发生的纠纷也骤然增加,而房屋装修物的处理是房屋租赁纠纷的难点。!"对此类纠纷的处理依据不同,结果也难统一。以下案例可让我们更感性的认识这一问题。某居委会将其沿街房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是以国家征收为基础展开的,国家权力具有自利性,没有限制的国家征收权必然异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权利保障之间的矛盾,对宪法意义上的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客观解释,并使这种解释在担保国家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土地、房屋征收行为的确属于行政行为,但房屋、土地征收行为与其他简单地体现为命令与服从关系的行政行为是存在差别的。由于房屋征收的对象为私主体所有的房屋所有权及合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权,故而房屋征收行为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便应受到私权保护的制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协商性质。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把征收补偿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看待,在立法上建构合理补偿与违法赔偿制度,并以正当程序与比例原则,把国家征收权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个人房屋所有权是我国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国家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住宅商品化的推行,公民个人所有的房屋将越来越多,以房屋为客体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将越来越频繁,形式也将更为复杂多样。公民个人房屋在公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认真探讨我国公民个人房屋的性质,分析私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完  相似文献   

15.
探讨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对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定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法,制定、实施民事法律,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否正确概括和论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划清不同法律关系的界限,是检验民法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前一般认为,民事法律关系是受民法  相似文献   

16.
民事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而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中双方当事人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本文主要讨论自然人、法人、非完全法人做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德国民法将法律行为界定为能够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关系的行为。德国民法不强调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我国将合法性作为民事法律行为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民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有必要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说的外国人,是指外国自然人,但是,在国际私法中,法人也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际私法调整的对象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而外国人及其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则是组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本文从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着手,论述了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并简要分析了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立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特征。但是,如何表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在民法理论中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大部分民法教科书中,一般都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表述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思想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被民法规范调整时形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说的外国人,是指外国自然人,但是,在国际私法中,法人也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际私法调整的对象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而外国人及其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则是组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本文从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着手,论述了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并简要分析了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立法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