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英 《群众》2012,(12):86-86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45次,报告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通篇洋溢着“顺应人民共同愿望”、“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为民情怀,充分体现着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高度自觉。字里行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的分量。  相似文献   

2.
《创造》2009,(12):6-6
做领导干部的角色,从理论上去讲,唤作“公仆”。谁的公仆,当然是人民的。 面对着种种的新问题、新挑战、新矛盾,面对着人民的新期待,要做好“公仆”,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应当很清楚,那就是按照四中全会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政》2012,(7):49-49
陕西省延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鲁保国认为,民政是为民之政,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在社会建设中责任重大,不可替代。做一个合格的民政局长应该做到:(一)立德行善。德才兼备。立德行善是为政之首。孔子说:“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就是品德;普,就是彗举。立德行善,就是要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竭诚拳献的“孺子牛”品质,践行民政为民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力行“三菩”。  相似文献   

4.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落实,主体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始终代表和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总揽全局,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让广大人民不断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群众路线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始终;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代表人民利益的关键是建立民主政治,完善人民授权机制,体现广大人民意志;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改革现行政治体制入手,摈弃政治体制上的缺陷,建立一套以人民群众参与为主的选人用人机制,使权力与人民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从黄承芬当选人大代表的那天起,她就把代表作为一项职责。她说:“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去说话、办事。”  相似文献   

7.
说到“十年浩劫”,国人都知是指史无前例的“文革”。在那十年间,不但人民饱受浩劫之苦,国家的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文革”从 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整整经过了十年,称其为“十年浩劫”。然而,国人自建国以来所经历的浩劫岂止十年? 1957年夏,一场反右斗争,使得50余万知识分子、民主爱国人士和党员群众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而他们的罪过,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这些不幸的人中有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许多人被送往劳改农场劳动教养或就地监督劳动,一些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许多“右派”后来在“…  相似文献   

8.
张雨沧  许江梅 《创造》2001,(8):21-22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就是要首先当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从我国处…  相似文献   

9.
人民利益代表的政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益的代表必然要求相应的政治整合机制的构建。民主是利益整合的根本机制 ,它本身即是追求利益平等的产物。社会主义的代议制是整合人民利益最主要的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一项具体功能的发展和完善 ,都与人民利益的代表紧密相关 ,它的发展完善过程 ,必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和实现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利益的代表离不开法治 ,人民的意愿必须提升为国家意志 ,转化为治国之“法” ,当这样的“法”被贯彻和落实 ,人民利益就得到了保护。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的整合和维护 ,共产党对人民利益的整合水平和执政水平 ,直接地决定着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利益整合和执政方式的改进 ,归根结底是围绕着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罗永代表是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费奄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联系群众、反映民声、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民办事、办好事,深受选区选民拥护和信任。选民们常说“我们就需要这样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好代表”。  相似文献   

11.
刘泽民 《前进》2002,(3):4-7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学习《讲话》,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命题,必须严肃回答党怎样才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世上很多所谓的“深刻道理”其实说穿了都很简单,有些“道理”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比如,“为人民服务”──我们从“老三篇”开始就对它熟而又熟,常常挂在嘴上。可是,恰恰是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做起来却困难得很。      比如,某管理部门向“有车族”发出通告: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几点至几点,必须到某地点缴纳养路费,过时不候且要罚款。害得一些经营者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要事,定时定刻去排队交费,有几位经理甚至不得不特意从国外赶回,就为了“及时缴纳”养路费。人们弄不懂,管理部门的窗口每天都开着,为什么独独要求那几天…  相似文献   

13.
代表在执行职务中,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向“一府两院”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参政议政的体现。“一府两院”认真办理代表所提议案,充分体现国家机关和部门的人大意识、代表意识、为民意识不断增强,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在富源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李晓毅等21位代表联名提出“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议案,  相似文献   

14.
利益理论是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宝藏。江泽民同志在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所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思想中的利益观主要是:一、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的利益标准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根据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论述,其利益标准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最广大人民的根…  相似文献   

15.
庞清涛 《人大论坛》2008,(12):35-35
说与听.是现代社会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人大监督工作中.也有一个“说”与“听”的问题。 先谈谈代表如何去说。 首先,代表必须要说。要履行好代表职责,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人大代表就必须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主动接受选民的监督。代表代而不“表”就是失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宋蒙 《湖湘论坛》2001,14(3):23-25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和实施。“三个代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三个代表”从它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7.
【“私”不一定是商,还可以是官员】通常我们容易产生错觉,总以为“官办”就是“国办”。由此而生另一个错觉,以为“国企”就能代表国家利益。这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生活惯了的人们的习惯性错觉,而错觉的根源,就在于“朝”与“国”不分,不知王朝以外,还有中国在,或以为王朝必然代表中国;不知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时一致,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就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就是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信访接待工作;执纪为民,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9.
晓东 《人大建设》2005,(7):52-52
《东方今报》于4月2日登出一篇《当代表不是为出风头》的文章,披露林州市开元办事处17名人大代表虽有“有问题找代表”的承诺,但当人民群众真正遇到难题要找他们帮助解决时,一些有“官”职身份的代表总会因职务身份而不方便或不愿履行监督职责。相反,一名医生身份的人大代表则很能为民办事。这篇文章还透露,在开元办事处17名市人大代表中,“官员”身份的人大代表就占了一半,很难保证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刀芳 《今日民族》2013,(10):61-62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邓小平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是一个拉祜族聚居的边疆山区贫困乡,是省民委的挂钩扶持点。从1995年至2012年,省民委已先后下派了18名干部到乡上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科技、新农村建设、“四群”工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