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信     
胡姬 《南风窗》2014,(4):12-12
自主招生作为普通高考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眼下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完善,特别是它衔接的是优质生源和高校,从政策一出台就备受关注。笔者认为,重建自主招生的信任基础.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同归此政策出台的初衷,多元录取体系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而不是像眼下,自主招生制度成为成绩优异学生顺利进入名校的保险。二是存招生程序上,理应向农村学生、偏远地区学生适度倾斜,让本就资源稀少的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这一政策的惠泽。  相似文献   

2.
跨进江苏射阳县中学的大门,提到张文琦同学的名字.没有人不知道的,作为“省级三好生”、“省十佳”,她参加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人竟然获得三个全省一等奖和一个全国一等奖,为所在学校乃至当地教育历史创造了一个奇迹。学习上具有如此显赫成绩的一个女孩.在一般人看来.她的学习旅程中肯定是点缀着勤奋的足迹.生活中也必定是充满了紧张气氛,然而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在原拟提示这“才女之迷”时,发现她的世界原来却是一番的精彩,轻松和快乐成为她中学时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38-39
傅斯年,一个有着“老虎”“大炮”绰号的学者,历史学家,被胡适称之为“天才”,是胡适最为器重的学生。在民国时候,傅斯年是最有个性的文化名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4.
据悉,北京华汽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每年均有50%以上的驾驶员实现“零分”的纪录,这是一件值得庆贺、志喜的事情。 “零分”,在一般考核项目上是个不容称赞的数字,但在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方面却是个不小的成绩,标志着驾驶员在一个考核年度内,无一起违章现象发生。由此,笔者联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如果大家都能够遵章守法,尤其是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同志率先垂范管好自己、管好自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的两位北大学生领袖,率队游行高举大旗的总指挥傅斯年和亲笔起草了《五四运动宣言》的罗家伦,在1949年皆选择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那一代"新青年"中,同样选择的人并不少。然而,迁台之后的国民党在总结大陆失败的教训时,自然地想到了青年学生运动对其政权的威胁性,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蒋氏从未放松过对台湾校园和台湾青年思想的钳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大学,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胡适之外,便是殷海光。生于1919年的殷海光先生自称"五四之子",他从不过任何中国传统节日,却只在"5月4日"这天放鞭炮与学生庆祝并纪念。正是他及同代人在国民党钳制下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传导并培育下来的"五四"精神,在台湾经数十年的酝酿,最终于80年代末期生长为改变历史的又一支青年力量。除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外,左翼思想在70、80年代的台湾流传于更隐秘的地下,这一"五四"运动的另一脉络在台湾青年当中,同样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并直接构成了1980年代台湾学运与基层民众紧密关联的另一谱系。经历如上的发酵,涌动的社会思潮和学生运动最终引发了改变台湾历史的"野百合学运",1990年3月和5月,在全球性的民主化浪潮中,发生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广场...  相似文献   

6.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88-88
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胡适之晚年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相似文献   

7.
苏乐 《南风窗》2011,(26):14-14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8.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9.
熊丙奇 《法制博览》2009,(24):63-63
我一直在不同场合“鼓吹”高校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包括给学校招生自主权、给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同时推进高校“教育为本”的管理制度改革。对此,经常有人问:“真自主招生行得通么?”刘练军先生在《东方早报》撰文,也再一次抛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成健 《法制博览》2010,(3):42-43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使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对“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