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20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法制的起步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学习日本法或者说通过日本学西方;二是学苏联,开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三是对英美法系依恋与模仿.新中国法制的历程经历了革命的法制、管理的法制--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法制、并正在进入治理的法制.整个这一过程的法,我们称之为"混合法"."混合法"说明我国的职业法学家阶层没有形成,法律处于仿效与探索之中,法学教育与研究方法需要改进,法律人才需要交流,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具有迫切性等.  相似文献   

2.
<正> 近十余年来,由一位“外行”知名学者无意间道出的“法学幼稚”论在我国法学界内、外均十分流行;而近年来法学界关于法学研究与法学家文化品位的讨论也无非是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同一问题所做的反思;这一切都足以表明,我们的法学和法学家的确尚待发展和完善,而面对我国法制的缺陷,法学界也实在应承担某些重要责任。另一方面,虽然健全的现代法制是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的无可替代的载体,没有法制的现代化便不可能有社会和民族的现代化,但法制要走向完备,却须以法学的成熟为前提,因之,如何使法学和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2年春,乔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中,将邓小平同志丰富的法制论述概括为“建立法制社会”的思想,并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笔者以为,这个概括和评价具有启迪意义。思考和探索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这是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们的头等大事。因此研究邓小平同志法制思想的精髓,是我国当前法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董必武同志作为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政法领导工作,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思想和观点,提出并倡导依法办事的法制原则,提出并落实加快  相似文献   

5.
谢冬慧 《法学评论》2007,25(4):19-27
西方法制历史悠长,法学家层出不穷。从古代的罗马到近现代的英、美、法、德,几乎每一个时代都诞生了非常出色的法学名家。他们潜心钻研,努力创新,在法学研究领域所付出的汗水,为西方法学和法制的发展铺垫了基础,提供了动力,也给中国的法学研究者以深深的启迪。当代中国正处于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应重视法学家的作用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夏昊 《现代法学》2004,26(2):48-53
各个时代的法理学是针对各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回答。近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进路 ,即从自然法学到法实证主义再到法社会学 ,是西方法学家对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国法理学研究也应该是围绕中国法制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断的展开。当今中国法制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即法的实施领域中的问题而不是立法领域中的问题。因此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着怎样保证国家的法律在社会中得到合理地、正当地实施的问题而进行。从法理学研究的谱系上来说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法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是自人类有法律以来思想家、法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崇尚法治、倡导法治、强调法治的历史转型时期,提出并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和法学具有重要意义。一、问题的缘起法国著名学者、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米歇尔·克罗齐埃认为,法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管理机能不良”问题,而仅仅靠法令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方法在于挖掘人类资源,鼓励个人的积极性,把潜在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当代美国“统一法学”之代表埃德加·博登海默教授认为法律存在弊…  相似文献   

8.
法学家:法的创立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陆法系的特征决定了作为法律创制者的法学家比法官更有机会留名青史 ,尽管当代两大法系的趋同已经是越来越明显的事实。为什么 ?斯奇巴尼教授从大陆法系法制中法律和法学家产生的历史传统及其相互关系 ,从法学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职能 ,从法学家或法学与法典的关系诸方面 ,深入、系统、清晰和概括地阐释了法学家作为法律创制者的必然与实然 ,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塑造法学家的方向与方法 ,而这些法学家们最终是以为了人 ,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创制和改善法律为自身神圣使命的。此类论文 ,国内学界鲜有 ,奉之首篇 ,用以济上品之学  相似文献   

9.
《法学研究》1986,(6):1-9
本刊编辑部于1986年10月9日,邀请部分在京法学家座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与会同志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以宪法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法学研究工作者面临的任务等问题,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法学家,他是中国法律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推动者,是‘中国现代法制之父’。沈家本的思想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法律救国,他不仅将其思想体现在理论层面上,而且还付诸实践之中。沈家本可谓是法律家和法学家结合的典范。”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  相似文献   

11.
华鹏 《中国律师》2004,(12):50-50
本刊讯(记者华鹏)据中国法学会有关人士透露,由该学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协办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将于今年年底揭晓。随后,获得这一中国法学界最高荣誉的青年法学家将于2005年元月中旬参加“首届中国青年法学家高层论坛”,畅谈从事法学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并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届时,论坛将邀请著名法学家进行点评参与互动。本刊作为此次论坛的支持媒体,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这一中国法学界的盛事进行报道。目前,“首届中国青年法学家高层论坛”围绕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月 14日 ,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颁奖仪式前 ,周永康等领导亲切会见了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并勉励他们多提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 ,多创造实践需要的学术精品。借此机会 ,本刊特邀新当选的部分杰出青年法学家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学与法治发展”这一主题 ,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笔谈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法治,固然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但法学家的作用也是非常重大的。50年来,中国法学家观念的变迁,对转型期的中国法制来说,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变迁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本质观上,从国家主义的法律观向社会主义的法律观转变。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法学家大量议论的是法律的国家集团属性,而对社会集团属性一概不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抑或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社会主体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明显,这样,法学家的法律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二是在法律宗旨上,从工具主义认同的法…  相似文献   

14.
邓正来教授的长篇宏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作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的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的法学家们是否"漠视"了对自己置身于其间的中国社会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5.
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交发 《现代法学》2005,27(1):189-192
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他主持的清末法制改革中,针对中国古代刑罚的残酷、繁多,主张刑罚趋轻、废除酷刑,并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废除死刑观。沈家本认为,要在中国废除死刑,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走二步废除论之路,即首先减省死刑、死刑惟一;然后在此基础上谋教养、讲道德、废死刑。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法史学界在探讨中国近代法制时,一般认为,中国法制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侧重从制度层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这一学术理路和实践大体不错,也实属必要.不过,这种研究取向对中国近代法制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和运行、话语表述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法治心理等问题的研究,稍显乏力.  相似文献   

17.
王铁崖与中国国际法学的建构——读《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邓正来编者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研究随法制的复兴而日渐繁荣。老一辈法学家虽历经坎坷而孜孜不倦教书育人,锲而不舍献身于中国法治的启蒙和法学的奠基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学者如今大都年届古稀,...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法制局主持下,全国政府法制理论研讨会于1987年12月22日至26日在桂林召开。全国性的讨论政府法制理论还是首次。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和中山大学行政学著名教授夏书章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法制任重而道远,理论与现实、传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法制历史的分析与比较,因此研究中国的法制应当研究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的特点、发展的因果关系、沿革轨迹、利弊得失,从而总结历史经验,为中国法制的健康发展提...  相似文献   

20.
56年前,作为革命家和法学家的董必武,提出了依法办事和增强法制观念的法制观。董必武的法制思想具有正确性、重要性、预见性、科学性及超越时空的有效性。董必武法制思想是邓小平法制思想借以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表现。它丰富与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宝库,对当前法治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