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学理论》2010,(8):13-14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公共危机的爆发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到处都隐藏着导致各种公共危机的导火线,而每一个公共危机的爆发都会给公众、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向公众公布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信息承受能力,使公众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由于不知情带来的混乱和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中影响政府信息公开的因素及其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危机管理中,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权威的发布对于消除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恐慌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是否如实公开信息,要受到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制度的健全程度、官员的认知能力、道德水平、危机信息的性质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因素的制约.要消除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信息的垄断,需要进一步健全危机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培养领导干部危机处理能力、健全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3.
面对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部门只有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信息化政府门户建设,全方面构建能够满足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政府信息数据平台、推进机制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积极培育大数据时代的文化精神,才能有力促进大数据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行政公开,是现代政府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有效促使行政机关积极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一项制度设计。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政府信息公开这一主题在知情权、服务型政府、公共危机、电子政务、两馆角色定位及域外经验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并取得了累累成果。尽管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还存在种种不足,但对我国政府管理理念和行政方式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当然,要不断推进此项工作,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政府逐渐完善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透明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推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自推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以向国家发改委和南京市政府申请信息公开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分析比较,中央部委比地方更为高效和主动,其公开文件更新频繁,地方政府的公开则略显形式化,应当及时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应转变行政理念;增加信息公开的形式,保证公开渠道畅通;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晓映 《学理论》2014,(7):58-5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这愈发凸显出了信息公开以及信息管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打造一个阳光政府,首先就要实现政府公共行政透明化。一个有效的信息公开体制可以准确地预测到危机的发生,并帮助政府提前做好防范和解决危机的准备。但是,就我国当前管理和公开公共危机信息的程度来看,无论是在预测危机、处理危机还是在危机后的重建方面都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将针对我国信息公开制度暴露出来的缺陷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找出问题所在,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WTO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体现了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的要求,而且更是适应入世后世贸规则对政府行为透明度的要求。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及WTO规则对我国政府透明度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我国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益视角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利益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实质是利益的共享与转移。影响政府信息公开的利益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受现行体制条件下利益分配关系驱使,政府职能部门协作不力、规划不协调;政府信息公开中“外部效应”普遍存在;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对称性,使得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方便地借信息寻租。基于此,政府信息公开应遵循四条原则:无赖假定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免费原则、程序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试论政府的信息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信息,政府具有自利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是富有价值的。我国政务公开进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思想障碍,建立政府信息共享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础,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由此客观上要求构建政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绩效的评价体系,开展实证研究,公开评价结果.基于结果导向及公众满意度导向,参考同类研究的做法,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本文构建由4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24项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2012年度全国31个省级政府及39个国务院部门的实证考察.结果表明:省级政府绩效得分均值为68.31,部门均值为62.67.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开标准不明确、执行不力、监督制度缺位和社会评议缺失等.为此,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意识,完善制度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杜学文 《理论探索》2011,(3):115-1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后,我国阳光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信息公开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对基层政府而言绝非易事。目前,一些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空、假、慢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官员对公开政府信息的认识不到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存在一些盲区,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着误区,对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加强基层政府信息公开,要提高基层政府公开政府信息的自觉性,建立、完善和全面实施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公众对基层政务的参与和监督。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公开是实现政府与民众危机管理活动双向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要素。公共危机信息公开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工作。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现状堪忧,监管不严,信息披露不到位,责任制流于形式,信息公开缺乏法制保障,信息沟通不畅等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必须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强信息公开法制建设,建立先进信息技术系统,重视民众参与与监督,不断完善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吴凤琴 《各界》2009,18(10)
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现状,提出了积极主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文红 《学理论》2010,(1):161-162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有许多不同:一是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的信息不同;二是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的服务对象不同;三是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有不同的执行主体。档案开放制度并没有问题。当然,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也存在着衔接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执法信息是否公开在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学术界和实务界也众说纷纭",隐私"一词由于在我国公法领域不包含个人身份基本信息,故个人身份基本信息不属于不予公开的范畴,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应该区分情况进行公开。首先,应对行政处罚信息作区分处理,违法行为信息应该主动公开,个人身份信息应该由利害关系人依申请公开,媒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公开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身份信息,一般情况下,应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17.
信息公开是推进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信息公开不够是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信息公开制度 ,以推动政府信息化 ,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为积极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政府投资项目领域是腐败现象的多发、高发地带,信息公开对有效预防政府投资项目领域的腐败具有战略意义。在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对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工作重视不足。有必要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专项行动,有计划地建立和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保证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充分、及时、准确的发布,提高投资透明度,以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项目实施的规范化和项目监督管理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的现代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理论视野》2008,(11):47-49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行政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诞生之日,就展示着现代行政法的目标、手段、最新范式,具有浓厚的现代属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有效地运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对执政党威望的提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