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28年9月中下旬,地主民团、“清乡团”在搜捕革命者的同时,对革命家属及其亲友大开杀戒,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在湖北黄安南部地区坚持斗争的李先念,不禁为身在高桥区的父母和妻子的安危担忧。 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情报立即指示高桥区委采取应急措施,保护革命家属,尽量减少损失。本来,区委已安排李先念的父母和妻子转移到黄陂县暂避风头,由于送信的交通员在路上遇到了麻  相似文献   

2.
1928年3月,李先念受党的派遣,秘密回到家乡——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九龙乡,组织游击队,开展地下武装斗争。 他在深入群众宣传发动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地头蛇”陈志斌的种种劣行。特别是得知陈志斌有几次领着白军,屠杀共产党员,捕捉农会干部,有一次还差点把我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江竹青所领导的特务队“包了饺子”时,李先念怒火中烧,决定迅速除掉这条毒蛇,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相似文献   

3.
图说李先念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李家大屋。图为李先念故居  相似文献   

4.
正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三岁时为自谋生路,经与父母反复商量,去学木工手艺,因此后来被人们称为"小李木匠"。参加黄麻起义后的1927年12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中共陂安南县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等职。参加了长征和西征。后曾任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委、中原军区司令员等职。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2,(32):65
李先念,1909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李先念10岁入私塾启蒙,极为勤奋,读书成绩名列前茅。不久后因家境贫寒,李先念只好停学,当了木匠学徒。即便如此,他没有放松学习文化知识,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读书。没有菜油点灯,就砍松树油子照明;没有纸笔,就削根尖棍,在地上写来画去。师傅见后称赞不已,常对人说李先念是最有出息的徒弟。  相似文献   

6.
楚容斋 《党史天地》2007,(11):65-67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歌谣,唱出了黄安人的骄傲,唱出了大别山的自豪。它是黄安历史的写真。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李先念赶上了这一趟儿。他象高尔基笔下那只冲着暴风雨翱翔的海燕。在电闪雷鸣中搏击长空。  相似文献   

7.
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9岁读私塾。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  相似文献   

8.
已故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李先念,和许许多多寻常百姓一样,也有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李先念很早就投身革命,与母亲相处的岁月并不太长,但母子俩心心相印,相互关爱,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生动感人的故事。 绊泼半碗油,李先念跪地认错。母亲打他又夸他 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是个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6岁那年,她讨饭辗转来到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由于不幸的命运,李母曾几度改嫁,到她嫁给李先念父亲李承元时,已年过30了。李先念是她和李承元结合所生的一个幺儿。 李母因多次改嫁,先后做了十几次月子,身体十分虚弱。李先念来到人世间,没有母乳,靠已出嫁生儿育女、同母异父的大姐宝枝的乳汁喂养。在母亲和大姐茹苦含辛的照顾和抚育下,不懂人世艰辛、父母苦楚的李先念,匆匆度过了自己的幼儿岁月  相似文献   

9.
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几十年,对青少年时期的木匠师傅及其一家人念念不忘,留下一串串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袁学福是李先念的第三位木匠师傅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镇九龙冲李家大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异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八。父母不想要孩子,给他取名“全伢”。 从七岁开始,李先念就跟父、兄下田劳动。父亲见先念聪明伶俐,送他上了私塾。 三年私塾读完,满指望能到高桥镇学堂继续读书,因学费太高,只好停学,跟三姐夫袁传祖学木匠。不到  相似文献   

10.
挺进柴山堡建立根据地 工农革命军回到起义区,迅速联系上了王秀松、吴焕先等人,给正在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广大群众揭竿而起,紧密配合工农革命军,向土劣武装"清乡团"、民团展开了猛烈的反攻。先后打垮、消灭、驱逐了袁家寺、檀树岗、箭厂河、许阁楼、长冲、长塘边,两道河桥、潭畈河等地的反动民团和"清乡团",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在董必武教诲下走上革命道路詹才芳,1907年9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高桥区黑石咀村。提起他的童年,真正是惨不忍闻:7岁那年,母亲又病又饿地离开了人世;12岁时,父亲和二姐因误食有毒的野菜也弃他而去。此后,在大姐的悉心抚养下,詹才芳得以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12.
1928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情报:敌人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和其家属。县委立即指示高桥区采取措施,疏散革命家属。但李先念的父母与妻子因故未来得及走脱。  相似文献   

13.
1928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情报:敌人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和其家属。县委立即指示高桥区采取措施,疏散革命家属。但李先念的父母与妻子因故未来得及走脱。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11,(5):48-48
1928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情报:敌人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和其家属。县委立即指示高桥区采取措施,疏散革命家属。但李先念的父母与妻子因故未来得及走脱。  相似文献   

15.
1928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情的:敌人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和其家属.县委立即指示高桥区采取措施,疏散革命家属.但李先念民的父母与妻子因故未来得及走脱.  相似文献   

16.
1992年 7月 2日 ,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低低掠过祁连山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的部分骨灰伴随着各色花瓣 ,飘撒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上 ,留下了他对河西人民的一片深情。李先念 ,190 9年出生于湖北黄安 (今红安 )县 ,早年参加了黄麻起义 ,参与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 ,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 ,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 ,时任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奉命率领三十军日夜兼程赶到靖远 ,准备与红五军、红九军等西渡黄河 ,执行《宁夏…  相似文献   

17.
1992年7月2日,一架银白色的飞机低低掠过祁连山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同志的部分骨灰伴随着各色花瓣飘飘逸逸撒在白雪皑皑、松涛阵阵的祁连山上,把他对河西人民的深情,洒向了他曾浴血战斗过的这片热土。 李先念1909年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青少年时期从事农桑和工匠。疮痍满目,充满不平的社会现实,使他早早萌发了革命的理想,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中  相似文献   

18.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7,(12):23-27
木兰山上,陈锡联两次找到詹才芳要求参加红军詹才芳的身世与众多将军有所不同,他是孪生双胞胎中的哥哥。1907年9月12日,詹才芳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黑石咀村。詹才芳比弟弟詹才银早两分钟出生。1924年,詹才芳兄弟俩参加了革命,都在武汉董必武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红安,旧称黄安,200个将军同一故乡。这里将星云集,熠熠闪耀,留下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传奇佳话。而出生于红安的李先念和陈锡联,两位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格外引人瞩目。横亘在红安南部的红马寨,南眺大武汉,背依大别山,山坡上的小溪向北流淌,汇成一条涓涓小河。李  相似文献   

20.
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9岁读私塾。12岁起先后在家乡和汉口学木工。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