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跨境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分析跨境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跨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8)
为了探讨民族地区高中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本课题组对齐齐哈尔地区59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生活在民族地区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各阶段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程度整体较高。汉族和少数民族高中生在情感、认知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高中生在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在性别间不存在差异。因而,要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年级、民族等不同特点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3.
唐曼莲 《学理论》2010,(25):24-26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创新大众化是指民族地区全员开拓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引领未来。其特点有民族性、民众性、集合性、创造性、开拓性、超前性、新颖性等。突出这些特点而创新不易,但不神秘,相信人人有创新潜质。要全面培养普遍适用的创新素质和特殊创新素质,切实行动,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激励执着,永不言败,直至实现创新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呈持续扩大状态,增收难、慢、弱、少的特点突出。为此,必须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开拓农民的视野,提高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开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培育致富的新亮点;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多种形式,帮助农民破解实践中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教育结构;加强与欧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建设一支能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政治认同: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默海 《理论导刊》2006,2(11):69-71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农民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以生存伦理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以公正平等为最大的心理诉求、以自身的弱势地位为认同的主要障碍等内容。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认清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和内容,并在制度和政策上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才能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6.
魏向前 《学理论》2009,(28):44-44
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影响深远。本文结合当前民族地区实际,提出相应的构建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政治参与是研究政治发展的重要分析变量之一,它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四川作为西部的农业大省和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农民政治参与有其独有的特点.四川民族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目前的障碍因素,主要在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治参与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及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促进民族地区农民政治参与,除了发展经济和教育外,营造良好政治文化氛围和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张家川县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把握特殊性,注重实效性,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三联三引三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政治认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基于辽南三村调查数据的剖析,当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现状为:在政治心理方面,理性与感性矛盾呈现;在政治参与方面,制度化参与受限,非制度化参与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农民对国家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和民生——国家三者有机统一的结合体.中国真正开启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之后,农民政治认同的类型几经变迁.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处于历史跨越时期,这预示着农民政治认同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族际政治的发展和区域公共问题的增多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目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主要有跨省协作、上级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合作三种模式。分别从地方政府对合作的态度、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合作领域以及利益分配制度等四个方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应该继续强化上级政府的协调作用,明确区域内各方的定位,健全利益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葛数金 《学理论》2013,(24):385-38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反贫困方式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在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反贫困的同时,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动摇。因此,应当从制度与法律建设、动员发挥其他主体力量等方面,完善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当中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只是由专家学者按自己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人民大众,更重要的是认真倾听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呼唤。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从三个方面推进:理论大众化要认真考虑民族区域自治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实践大众化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族群众的民生放在非常重要位置,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创新大众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开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民族地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民族地区的重任。民族地区独特的经济状况、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客观条件以及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挑战,使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特殊性。加上改革的深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8)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武陵山民族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理性化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对国家政治系统的整合有着重要价值。本文认为,应该改变民族政治研究中过分关注少数民族特殊性的思维定势,而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同质性的一面给于必要的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也在经历着现代化过程,因此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日益理性化。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积极后果,它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少数民族高度认同传统权威的习惯,更加符合现代政治心理特征,但这种转变也对少数民族基层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1)
通过对青海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如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府在农民就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些基层政府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职能,以至于出现引导职能盲目化、服务职能空心化以及监管职能功利化。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基层政府在农民转移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转变成管理、服务型政府,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必要的政策、物质和信息支持,积极维护农民权益,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