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亚樵民国时期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志士,他将暗杀作为抗日和反蒋的主要手段,一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刺杀大案,比较著名的行刺对象就有侵华日军大将白川义则、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和财政部长宋子文等国内外军政要人.  相似文献   

2.
徐培培 《各界》2008,(4):21-23
汪精卫叛变投敌,一直是历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投敌的原因、情形等,随着汪精卫、周佛海等人的死亡,成了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陶希圣,算得上汪精卫的左膀右臂,逃敌复归,对汪精卫和自己的行为留下"毒酒论"之说:好比喝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发觉是毒酒,不喝了;汪精卫喝了一口,发觉是毒酒,又索性喝下去.……  相似文献   

3.
正"八七"会议是邓小平记录的《人民日报》2014年8月12日发表王刚的文章指出,大家了解"八七会议",但并不一定知道这次会议是邓小平同志记录的,这份珍贵的记录原件现在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从莫斯科回国后,192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机关负责管理文件和机要工作,同时参与起草文件。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叛变革命的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从此,在整整十年时间,国民党政府把中国共产党人视为洪水猛兽,屠杀、“围剿”,无所不用其极。中国共产党人被迫同国民党政权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艰苦的大搏斗。  相似文献   

5.
王丰 《各界》2009,(10)
"御医"建议蒋休息半年,宋美龄大发雷霆 蒋介石在阳明山车祸之后,健康亮起红灯.1972年是壬子年,蒋氏家族中的"逼宫"事件,更使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心情蒙上一层阴霾. 1972年5月最后一周的某个下午,在阳明山中兴宾馆的阳台走廊上,蒋介石正沿着走道来回散步.秉性刚直的"御医"陈耀翰趋前向蒋介石鞠了个躬,陈耀翰向蒋介石坦白说明最新的检查报告,"总统"的心脏扩大情况,已经到了非好好静养治疗不可的最后关头.  相似文献   

6.
董寅生 《各界》2014,(6):85-88
无论在国民党中还是在国民党前身中国同盟会里,1865年出生、1953年去世的吴稚晖都可谓不折不扣的元老。论年纪,他比孙中山大一岁,比蔡元培大3岁,比章太炎大4岁,比黄兴大9岁,相较汪精卫、蒋介石几乎等于父辈;论功名,他是前清举人,本来还颇有中进士之望,只为受新思潮的鼓动,憎恶八股,绝意科举,遂未克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7.
姚小远 《各界》2008,(2):32
看<蒋经国的最后岁月>时,蒋经国的一些事情,很有意思.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台湾地区最后一位独裁者和民主的开放人.关于蒋经国的时代,有人是这样评介的:蒋经图执政时期,被认为足台湾历史上社会风气最好、最有活力和希望的时代.很难找到第二个独裁者获得如此评价.……  相似文献   

8.
张伟 《各界》2010,(10):1-1
在追随蒋介石的众多显赫人物之中,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与蒋介石渊源颇深。陈氏兄弟的二叔陈其美与小他9岁的蒋介石是结拜兄弟,陈家的第二辈人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陈氏兄弟后来一道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掌握人事和组织,成为那个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  相似文献   

9.
华宸 《各界》2011,(5):82-84
卫队改革酿成祸端 1969年7月,蒋介石夫妇像往年一样,到了夏天就从士林官邸搬到阳明山官邸避暑。谁知这次避暑之行,却酿成蒋介石一生中影响余生的最不愉快的“心头之痛”。问题就出在这已开始实施的“国家元首”的“特别警卫”上。按照研究小组制定的《特别警卫纲要》要求,蒋介石的车队出巡,得完全按照美国总统模式进行,不仅沿途要有非常周密的警卫部署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信任的指向未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特殊信任具有客观合理性,这也适合于政治集团内部.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政治集团内部应建立起广泛的普遍信任,否则会因为整合能力的下降而危及整个政治集团的生存.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许多成员本质上是争权夺利的政客,受中国伦理信任模式的影响,以及蒋介石政权的个人专制和独裁,国民党内部始终无法超越特殊信任,建立普遍信任.相反,在蒋介石派系和地方军事实力派、蒋介石派系和国民党内其他政治派别间以及蒋介石派系内部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博弈,最终导致了蒋介石政权的败退大陆.  相似文献   

11.
一、要变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领导方式,从跟着计划走转变为跟着市场走. 会场与市场,都是领导工作的场所.长期以来,各级领导者已经习惯把工作精力放在会场,从某一角度讲,领导方式基本上是从会场到会场.诚然,会场是需要的,但是,会议太多、太滥,把开会发文当着实施领导的主要或唯一的手段,尤其是主要领导者围绕会场转,有时一天要赶几个会场,大会、小会都要作指示,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有害的.大家都讨厌"文山会海",然而,又难以跳出文山会海,这个症结究竟在哪里呢?答案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的领导方式.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2.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一九四二》里展现了一段史实,河南发生饥荒后,蒋介石来到西安,亲自上门向实业家张钫募捐.张钫毅然捐出一半家产赈济灾民,令蒋介石都深受触动.其实,历史上的张钫不仅是实业家和慈善家,还是陕西辛亥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在陕西近代史中,张钫写下过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汪校芳 《团结》2003,(4):46-48
民革浙江省委会名誉副主委毛翼虎先生,是当今在大陆仅存的两位原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之一(另一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也是蒋介石发妻毛福梅女士的族亲,被蒋经国亲舅毛懋卿视为最可信赖的亲侄。这位年届九旬的老人,身体健旺,思维不乱,每天都笔耕不辍。真可谓“报国应忘老,人间爱晚情”  相似文献   

15.
提起台北圆山饭店,台湾人没有不知道的,而它最有名的就是蒋介石秘道。关于这条秘道有许多传说,一是认为是当初盖圆山饭店时,为了方便蒋介石夫妇进出而建的,直通蒋家的士林官邸;二是说这条秘道通往秘密基地,万一发生战事,蒋介石可以直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某日,某村借乡幼儿园的操场进行第6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选举过程中,曹某发现有人在会场西北侧填写选票并投进1只票箱,遂对此提出异议。当主持选举工作的副镇长作出了对该票箱先行做上记号,而后由选民委员会审查决定该票箱内选票是否有效的决定后,曹某坚持要由自己执掌这只票箱,并在争夺过程中将票箱抢坏,选票散落地上,造成选举会场秩序混乱,致选举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老陕张奚若     
史飞翔 《各界》2013,(10):1-1
张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西方政治思想史学者.1941年3月1日,国民党召开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会上,张奚若当着蒋介石的面猛烈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按铃提醒,语气平和地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参政会下次开会时,国民政府照例给他寄来了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相似文献   

18.
李普 《瞭望》1992,(39)
1.遥想公瑾当年 淮海大战,解放军60万人,打败蒋军80万人,歼灭蒋军55.5万人。被歼的五个兵团,大部分是蒋介石的精锐。中原逐鹿之争至此结束。蒋介石末日来临。淮海战役后十天,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国历史上,得中原老得天下,果然如此。 这样的大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淮海  相似文献   

19.
王丰是台湾著名资深媒体人,也是蒋介石、蒋经国和宋美龄传记的权威,他最近出版了《蒋介石死亡之谜》一书。作者在书中赞扬蒋氏父子廉洁奉公、无私无我,以优异的治理能力为台湾打下坚实根基。不过,书中最有价值的还是对蒋介石健康衰败和家事不和等重大秘辛的披露,这些都是被“为尊者  相似文献   

20.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