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中的检察权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由人民检察院行使的,对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及其它执法机关的职能活动是否合法,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检察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国家基本权力。宪法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一编总则中,进一步确立检察权在整个刑事诉讼法中的地位。首先第3条从总体上界定了检察权的范围,“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它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其次第5条规定确立了检察权在刑诉法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再次第11条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充分体现检察权在刑事诉讼法权力体系中的权威性,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本质反映。由此可见,刑事诉讼法中的检察权是统一的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经济案件侦查是经济案件侦查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其概念包括五个方向的具体内容。本人不同意“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提法 ,其根据是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 ,及罪刑法定、疑罪从无、无罪推定等原则。经济案件侦查的提法是指所有触犯刑律案件侦查活动的一部分 ,而就经济案件而言 ,又可分为 :经济纠纷案件、经济行政违法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三种。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新探     
一隐私权的基本含义过去,我国由于法制不健全,隐私权在法律中一直未有明确的规定,以至在《法学辞典》中都查不到这一词条。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33条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提出“隐私”的概念。笔者认为,隐私就是有关个人私生活的秘密。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拒绝、排斥任何未经法律批准的监视、窥探和防止个人私生活秘密被披露的权利。隐私权是人身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人身自由权是由公民身体自由权与公民精神自由权决定的。过…  相似文献   

4.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是公安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制定的部门法规,也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执法指南。但其中关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案件移送的一些条款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或法律精神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出现偏差或错误。  相似文献   

5.
公安机关的立案报告,是办案人员对重大的刑事案件和反革命案件,报请领导审查决定立案的书面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公安机关立案报告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认定确有犯罪事实,即犯罪事实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第二,必须是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即是说,虽有犯罪事实,但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免除处罚的,则不能立案。只有犯罪事实确实存在,而且,依照法律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才能立案;第三,必须是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8条第1款又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就是说,立案报告主要是公安机关按照管辖范围行使侦查权,以对案件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为目的的上报审批文书。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 ,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的制度。”陪审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 ,吸收人民群众代表参加 ,与审判员一起参加案件审判的制度。根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 ,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由审判员独任审判外 ,均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组织的一种形式 ,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 ,自从我国 1982年颁布第一部《刑事诉讼法》以来 ,陪审制度就被纳入法律之中 ,它对保障各级法院的审判质量、切实…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私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信息不被知悉以及不受非法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和个人尊严的范围,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我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率先在民事法律和司法实践中予以承认,但刑事法律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刑事诉讼法上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条款,并且通过司法解释将个人隐私保护具体化。然而,刑事诉讼法的个人隐私条款并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被轻视。本文探讨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专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被害人个人隐私权益弱化的观念因素,提出确立被害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主体地位,确认隐私权为刑事诉讼基本权利,建立被害人隐私信息保护清单制度,对涉及到被害人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件应当适用侦查不公开和裁判文书不公开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对于该条文的规定,条文释义为“是对刑事诉讼中各个专门部门职责分工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自由心证”是一项世界性的诉讼原则,根据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的最早规定,其基本含义是指法官或陪审官对案件证据进行自由判断并最终形成“内心确信”的思维过程。关于“自由心证”的科学性问题,在国外早已是一个基本没有争论的问题,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则被批判、争论了几十年。在近几年来的全国诉讼法年  相似文献   

10.
一、预审立法制度的形成预审制度是关于预审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预审”是同“审判”相对仗又联系的一个法律名词,原意是指法院开庭审判前对被告人的预备性审理,或称事实审。预审制度规定为诉讼程度,最早见之于成文法的判前对被告人的预备性审理,或称事实审。预审制度规定为诉讼程序,最早见之于成文法的是公元1808年的《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我国预审制度的雏形始于奴隶社会的鞫狱方式。人民民主专政的预审制度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的训令中提出建立司法预审程序。抗日战争时期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隐私,通常指只涉及个人人身及其私生活而不危害社会的一种秘密。它和公民的姓名、荣誉、名誉等一道,构成公民的人格尊严。笔者根据隐私的不同特点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身体的秘密,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理缺陷或患有某种疾病等。(二)身世的秘密,包括其长辈的历史及牵涉到本人的一些秘密情况。(三)个人历史陈迹,指公民特别有的一段经历中不愿告知别人的情节,包括光彩或不光彩的事情,以及个人档案中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四)  相似文献   

12.
析存疑不起诉的刑事赔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存疑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作出的不起诉的决定。对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的案件,检察机关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1998)赔他字第10号文中规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即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应视为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依照国家赔偿法第15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该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证据不足”不能等同于“没有犯罪事实”。存疑不诉的实质要…  相似文献   

13.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案件管辖作了调整。但在执行中有些地方的检察机关仍然对法律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管辖的公司、企业人员行贿受贿案件行使管辖权。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检察机关受某种利益驱动而不将此类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二是许多侦查部门尚不知道法律已对此类案件的管辖作了新的规定;三是公安机关对办理这类案件的部门不落实,有关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不起诉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法定不起诉,又称绝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符合法定情形时必须作出的不起诉决定;酌量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依法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疑案不起诉,又称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经过补充侦查,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依法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无论是法定不起诉、酌量不起诉还是疑案不起诉,其法律性质都是无罪认定,其实质与法院确定无罪的判决具有同…  相似文献   

15.
不起诉与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提起公诉”阶段的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案件处理结果。《刑事诉讼法》第104条规定:“被告人有本法第11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其中包括所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被告人死亡以及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关于免予起诉,刑诉法第101条的规定是:“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同时,又保留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原有“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两者抵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和冲突。必须认真对待两者的冲突,顺应刑事诉讼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实现为导向,兼顾司法实践需求,降低法律自身的冲突,避免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这一法律原则落空,应提升法官的心证能力,去除对口供的路径依赖心理,实现从人证到物证侦查模式的转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降低非法获取口供的诱因,以实现对两者冲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房产、即作为财产的房屋,但又不全等于房屋.房产的“产”含有“财产”和“产权”两层含意.房产转移,是指房屋所有权或与所有权密不可分的占有、使用权的转移.房产转移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其转移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一种非讼活动.其目的在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安定团结、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房产转移公证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指公民个人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房产转移是重要的处分权利,应受法律保护.公证则是实现国家的保护职能.涉外房产转移还应依据涉外有关法规.1984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8月25日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施行的《关于外国人私有房屋管理的若干规定》第6条规定:“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或转移、变更登记委托手续的证件、文书须经公证.”二、房产转移的法律特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房产转移具有如下法律特征:(一)、房产转移是房屋所有权或与所有权密不可分的占有、使用权的转移;(二)房产转移是房屋所有人的产权转移,而不是非所有人的产权转移;(三)、房产转移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9日颁布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删去了《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9条关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的规定。这是一个重要的修改,它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合议庭审判案件负责制,克服和避免“审”与“判”相分离,保证办案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除一审部分简单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其余都由合议庭进行审判。刑事诉讼法第106条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本次立法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也规定为主要任务之一。在刑事诉讼中作为法律用语的“保护”、“保证”与“保障”,其含义相对趋于特定化:保护的对象一般是实体权利或利益;保证一般是指通过履行职责行为过程保证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实现;保障的对象一般是指易受职权行为侵害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规定》对侦查终结与移送起诉的条件存在法理不清或规定偏颇、失误的问题。为了分清侦栓诉讼职责,提高侦查效率与案件质量,在侦查终结与移送审查起诉过程中.必须明确的是,“案件事实”与“犯罪事实”两者的内涵存在不同;“证据确实、充分”是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要求.不是侦查终结案件的要求;移送起诉的案件存在涉嫌犯罪性质和罪名问题,撤销的案件有些并无罪名;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是案件移送起诉的条件,不是侦查终结的条件;犯罪嫌疑人归案应成为移送起诉案件的前提条件:久侦不明的疑难案件应作为特殊情形纳入侦查终结撤销案件的法定程序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