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根本法形式表述了公民私有合法财产的地位,明确了国家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与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同等保护,与之相适应,在刑法中亦应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同等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
刘远 《北方法学》2016,(4):84-93
刑法学应当立基于刑法的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刑法概念具体化的法条依据是《刑法》第1条。学界不把该条作为刑法的概念问题而是作为刑法概念之后的刑法根据来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刑法概念具体化的理论进路在于找到刑法内容的两个来源,明确宪法作为两个来源及其关系之根据的意义,并全面理解刑法的两大功用。《刑法》第1条的理论地位是刑法学的基石概念,其规范地位则是刑法根本原则,可名之曰"刑法正义原则"。根本原则统摄两大基本原则:第2条的法益保护原则和第3至5条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根本原则的司法实践要讲司法逻辑,控辩审对《刑法》第1条的落实各有其功能。  相似文献   

3.
最近兴良先生出了本书,叫《规范刑法学》。按名索义,当是对刑法规范的诠释。刑法规范关涉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与刑法条文是隐在与外在、内核与承载的关系。对刑法规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根据刑法条文的体系加以解读。按照兴良先生在扉页题记中的说法:阐述的是一种内在于法条、依附于法条的法理,从法条出发,并最终回归法条,对刑法理论进行规范的审视。因此,《规范刑法学》是一本解读法条,以刑法规范为文本的系统阐述刑法学的教科书,她与《本体刑法学》并立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刑法学文本。一周易中有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相似文献   

4.
李家佑 《天津检察》2007,(5):36-36,38
罪刑法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和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在定罪量刑过程中经常要使用的原则。由于我国《刑法》第269条的内容没有遵循上述两条原则,造成该法条在司法实践的应用中出现不少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这一条文的内容,阐述一下观点。  相似文献   

5.
上海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金子桐、郑大群、顾肖荣同志编著的《罪与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理论性著述。全书包括刑法分则第四章十九条条文所规定的二十五个罪的内容。作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依照条文体例,从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上,阐  相似文献   

6.
焦宗莲李佳凝  田英君 《法制与社会》2014,(10):120+122-120,122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条文,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了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该罪名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不利于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打击。本文结合《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的内容规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两罪的犯罪构成和常见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司法具体应用中更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刑法》第397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定罪处罚。但作为犯罪构成的结果要件,"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立法语言高度抽象,不仅在理论界广受诟病,也给司法实务造成混乱甚至发生"检法争议"[1]。自1997年《刑法》修改至今,最高司法机关先  相似文献   

8.
殷磊 《政治与法律》2012,(2):132-139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性质是抽象的危险犯,可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得以明确,行为人只要实施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即构成危险驾驶罪,至于危险状态则在所不问。刑法第13条分为前段和后段,前段在逻辑学上是对犯罪概念的完整定义,后段即"但书"的内容仅属提示性规定。刑法总则条文分为规范性条文、解释性条文和宣示性条文,故并非所有的总则条文都适用于分则,也并非某个总则条文都适用于全部分则条文。"但书"不是对分则条文的限制和界定,而是分则精神的体现,属宣示性条文,而刑法第13条总体应作宣示功能之定位。基于刑法第13条的功能定位,本罪也不受"但书"的限制,对于醉驾行为应一律入刑。  相似文献   

9.
张新宝 《法商研究》2021,38(5):3-18
《民法典》对"公平责任"条文的修改,是我国侵权责任法领域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让当事人满意""案结事了"的司法理念已难以适应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只有让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实现司法公正,形成人民对制度和规范的认同."公平责任"条文经历了从《民法通则》第132条到《侵权责任法》第24条再到《民法典》第1186条的演变,其规范性质也几经变迁.司法实践逐渐拒绝"和稀泥"的裁判,代之以刚性判决强化公众的规则意识.通过编纂《民法典》,"公平责任"条文由可独立适用的裁判规则转变为不可独立适用的指引性规范.法官在适用《民法典》第1186条时需要在其他法律规定中寻找规范依据,并满足因果关系的要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 贪污罪的对象是构成贪污罪的重要要件。因而,作为贪污罪对象的公共财产的性质、范围如何,怎样认定和划分,就成了司法实践中和理论上瞩目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论述。一、《刑法》对公共财产的规定及其实践考察《刑法》第81条规定:“本法所说的公共财产是指下列财产:(一)全民所有的财产。(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在国家,人民公社、合作社、合营企业和人民团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只有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能构成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这就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正确认定两罪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339条规定了“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的内容,第九章渎职罪中还有11条规定了“徇私舞弊”的内容。徇私、徇情成为这些渎职犯罪中必备要件,而《刑法》条文中没有明确界定它们的概念,两高的司法解释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处理这类案件时,检、法两家对“徇私”、“徇情”理解上存在分歧,处理上差异较大。一  相似文献   

1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第253条之一是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该条文由2009年2月《刑法修正案(七)》增设,旨在保护公民个人生活的安全,惩戒因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而导致的人身、财产和个人隐私受到的严重侵害。结合上海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案例,在司法实践适用中,应该以折中说限定个人信息的范围,明确收买与收受个人信息行为的性质,并主要以受害程度,并辅之以信息数量、牟利数额、行为手段等作为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远 《法学论坛》2015,(2):37-46
司法逻辑是一种客观逻辑,刑法的司法逻辑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对此要在刑法自身结构中的自生性(内部性)与建构性(外部性)的矛盾中理解。《刑法》第1条乃是这种精神之总成,其中"结合"与"为了"之表述体现此精神尤为明显。在司法逻辑中,控方以《刑法》第2条为总依据的追诉偏好刑法的外部性,而辩方所偏好的则是刑法的内部性。内部论的刑法本体论和无知论的刑法认识论是理解《刑法》第3至5条罪刑法定主义的司法逻辑的哲学基础。实现刑事正义的关键不在于刑法确定不确定,而在于摆脱独断论、图像论、刑法外部性等种种束缚,从主体间性、语境论、刑法内部性上发现刑事正义的司法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刑法》第64条着墨不多,却是刑事司法中适用非常频繁的一个条文,与财产相关的很多犯罪,无论罪行轻重,几乎都会涉及到该条文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魏东 《中外法学》1993,(5):75-78
<正> 证券交易法中的刑法规范,即指证券交易法中专门规定有关证券交易方面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简称为证券交易刑法。台湾1988年修正的《证券交易法》中专设"罚则"一章,共10个条文,其中属于刑法规范的条文有7个,内容涉及该法42个条文和《公司法》第239条,规定的具体罪有28种。兹介绍如下:一、台湾证券交易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一)诈欺行为这类犯罪行为指行为人在申请、登记、查核有关事项,或在募集、发行、买卖有价证券、过程中,故意进行虚伪记载、签证、判断或其他诈欺,使他人误言的行为、这类犯罪行为有四种:伪诈经营证券罪,指行为人在有价证券的募集、发行或买卖过  相似文献   

17.
《北方法学》2021,(1):66-76
在形式逻辑上,《刑法》第149条第1款具有注意规定和法律拟制的双重性质。但从犯罪属性和犯罪构成层面进行实质分析,《刑法》第149条第1款应当是注意规定。将《刑法》第149条第1款定性为法律拟制,违反《刑法》第3条前段的规定,与《刑法》第140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不符。基于《刑法》第149条第1款注意规定的性质,援引该款并适用《刑法》第140条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涉案对象是《刑法》第142—143条、第145—148条规定的伪劣商品,二是涉案对象又属于《刑法》第140条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伪劣产品。因此,"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是"可以型"规范,而不是"应当型"规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宪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显然,这是典型的两种财产两种规定的做法,似乎旨在表明:两种财产的法律地位是不一致的,公共财产处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享受特殊保护(或曰特殊津贴),公民财产(私有财产)处于低人一等的平民地位,获得一般保护(普通待遇)。也就是说.公共财产是贵族大夫,私有财产是平民百姓。学者们的争论也证明了这一点:为…  相似文献   

19.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两道堤坝,同时也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人权的两部宪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相竞合的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法条冲突问题、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法条竞合问题、在解决此问题上应该采取有别于《刑法》内部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对《刑法》条文进行实质性的解释,优先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治安管理处罚法》已经无法有效控制的时候才能动用《刑法》。  相似文献   

20.
法条竞合(也称重合),是指同一犯罪行为同时符合刑法分则中两个条文的规定的情况;在处理中则选择其中一个较重之刑罚条文。对法条竞合从重选择的理论根据进行探讨,对于当前司法实践和今后立法(包括修改刑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