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表现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大力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应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要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邓小平理论也是在中国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民生问题紧密相连.邓小平理论构建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理论框架,它开辟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新途径,丰富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内涵.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对改革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大量民生问题的存在,会对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倒逼,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正确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民生问题的制度化解决,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正程度;民生问题的恶化升级,可以为新的阶层和利益结构的形成提供契机;民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能够促进相关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然而,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能推动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功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的相关方需要保持理性认知状态;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在适当时机制定并实施反映民意和时代潮流的民生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厘清民生问题与宁夏跨越式发展二者间的关系,统一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保证民生问题持续稳定的改善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贾惠宁 《世纪桥》2012,(5):91-9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民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在网络上,网民充分展示了日益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意识,这也使网络舆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本文从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内在契合开始分析民生问题的内涵及网络表达的特.董得出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可能性,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表达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陈云建国后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归纳了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三条基本经验,即要以“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并由此提出关于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三点启示,即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统筹处理生产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民生与民主的关系问题;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民生并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杜润楠 《世纪桥》2016,(10):32-33
从广义的角度上可以说,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也正是囊括了老百姓生活领域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的确需要着眼于民生,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在哲学范畴内研究民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仅是哲学理论领域上的需要,更是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迫切心声。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内,民生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而民生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闫莉  蒋锦洪 《求实》2012,(10):50-53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是制度问题,我们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以及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民生问题的产生。因此,从制度维度去探究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路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建设民生财政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着力点.只有不断加大对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才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建构的程度。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制度化建设保障人民的发展权,集结各方合力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柳青 《新长征》2008,(1):16-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来阐述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解决和改善社会民生问题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成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和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国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党构建和谐中国的基点,把民生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有机和谐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执政党关注民生,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中国的要害.我们应深入认识民生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蒋红军  于峰  张玉玲 《世纪桥》2012,(23):64-65
摘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为此本文从民生问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关注与重视、民生问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保障与改善两个方面上给予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注我省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贵州,使全体社会公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首先是要分析解决我省民生问题面临的形势,并寻求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一、客观认识解决我省民生问题面临的形势我省自明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民生问题相当尖锐和复杂,既要解决生存领域的问题,还要解决发展领域的问题。民生问题凸显,客观上与当前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也与政策、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失衡有关,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短缺有关。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不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而如何破解这些民生难题,完善民生建设的政策统筹机制,这是近十年两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中央决策层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孔艳萍 《世纪桥》2008,(9):51-52
改革发展走到今天,更多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要求)。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成败,因此探讨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发展走到今天,更多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要求).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成败,因此探讨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蕴涵的丰富的民生思想,提供了观察当前社会民生问题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解决目前诸多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常雪 《世纪桥》2012,(13):10-11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毛泽东从争取抗战胜利的政治高度,对主要抗战群体即农民、军队、民族资产阶级等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此期间,毛泽东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等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