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日本安保法制改革与日美同盟的构想、途径及效用,分别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伴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演变,日本自战后初期构建起安保法制基础以来,相继于冷战结束后初期、第二次安倍内阁成立后两次进行了系统性改革;与此同时,日美同盟自确立以来也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作为现阶段日美同盟嬗变过程中的构想,与安倍内阁推动的安保法制改革具有紧密一致的战略契合性;而加深军事一体化作为同盟嬗变的途径,则与日本安保法制改革存在着一种"相互倚托"的关系;两者将共同促使日美在介入地区与国际安全事务方面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3.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4.
明治初期,维新政府中枢就已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所置身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确立起包括对自己和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以及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在内的国际秩序观。近代日本国际秩序思想中的上下秩序认识与欧洲近代国际秩序思想的二重原理体系如出一辙,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最终确立起对欧美屈从,对东亚邻国强硬的双重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根津一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试图以此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根津一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参与创建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根津一的言行,典型地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6.
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芩民族心理和行为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芩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并以此角度来讨论战后日本为什么否定侵略战争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的日本金融改革,是在盟军统帅部要求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金融改革在摧毁战时金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试图将日本金融“美国化”,但因美国体制在日本“水土不服”,“美国化”最终归于“日本化”。本文在论述日本金融改革的基础上,考察战时日本金融的状况,得出战时形成的主银行体制在改革期间并未被中止,而是依然延续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志贺重昂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的国粹主义代表人物。明治二十一年四月,因反对明治政府为修改不平等条约而推行的极端欧化政策,与三宅雪岭等人创建政教社,并以机关杂志《日本人》为阵地宣扬国粹主义。从《日本人》的第1期到第24期,志贺重昂集中论述了《日本人》的使命、国粹的含义、国粹主义的性质、国粹主义的必要性以及"欧洲旨义"的危害等问题,从而向世人表明了其国粹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相似文献   

9.
女性杂志的诞生和发展,是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明治时期是日本女性杂志的发端期,女性杂志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女性的养成方面,成为日本女性进入社会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明治时期女性杂志的考察,实际上也是近代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种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后,日本传统的"士农工商"制度瓦解,但由于儒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以及西方借助实学出人头地思想的普及,形成了融"立身""出世"为一体、以出仕为目标的明治初期"立身出世"主义①,深深影响了社会各方面。本文以森鸥外《舞姬》为例,管窥该思想对近代文学初始阶段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3,(4):65-72,129
如何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进而迈入其行列之中是明治日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明治日本的这一时代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因为归根结底《武士道》是一部表达了明治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之诉求的书。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渡户稻造所流露出的欲消除西方世界对日本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的焦灼意识,这无疑在深层次上喻示着《武士道》一书的主题和本质。如果从这一角度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加以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士道"的书,莫如说其实际上是一部以"武士道"的名义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道德的书。该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的"优秀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客观上使一种"理想化的武士道"作为国民道德而被树立起来,给日本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憧憬和向往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3.
"南洋"对近代日本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上所谓的"南进论"正是凸显这一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意识形态。所谓"南进论"是一种起源于明治中期的外交思想。不同于向朝鲜半岛、"满蒙"以及中国大陆进行武力扩张的"北进论","南进论"强调经由小笠原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而向南洋群岛进行移民与贸易。在明治初年,由于日本自身还是一个弱小国家,随时有被西洋列强侵略,沦为殖民地的可能性,故日本选择了避开与西洋列强,以及当时还很强大的清帝国竞争,把对外扩张的方向定在了南洋乃至太平洋的"无人岛屿"之上。本文将从明治南进论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揭示明治南进论意图借助贸易与移民政策,以达到国力扩张之实质的侵略主义。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日本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其在国防建设上先民后军的发展模式。自1950年代初期起,日本军事工业依靠防卫厅订货和驻日美军“特需”而起家,由依靠美国提供主要装备转为“自主研制”,通过政府增加财政拨款、协调军用和民用关系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措施而稳步发展。其军事工业潜力巨大,目前在经济与技术方面已具备了雄厚的基础,并已形成了官、军、民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结构体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自主防卫是日本脱离美国、脱离日美同盟的独立倾向在军事领域的表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就出现了"与吉田茂国防建设思想相对立的关于国家防卫问题的政策主张--自主防卫论",即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重建军队,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国家。但由于在当时环境  相似文献   

17.
修身教育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教育内容,明治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不断强化修身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随着《教学大旨》等教育法令的颁布实行,国家主义思想、尊皇思想、忠君爱国思想不断渗入到修身教育中,尤其是天皇被神话以及明治宪法对天皇"神圣性"的保障,使得修身教育完全变成了"尊皇爱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由于战后日本没有一个清算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国际环境,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完全打碎,使得其在历史教育中,基本延续和秉持了"天皇神圣"、"尊皇爱国"的思想,从而不断出现首相、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略战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军事转型与中日军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一场以美国为先导的、波及全球的新军事变革正方兴未艾,军事转型成了国际军事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日本也不例外。目前,日本的军事力量建设仍处于转型期,这一转型至少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是军队力量性质的转型,即自卫队由国土防卫型向海外参与型的转变;另一层是军事能力的转型,即由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数字化军队的转变。为此,日本在法理基础、军事战略调整、体制编制改革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动作。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明治中期“国民论派”陆羯南的政治思想邹晓翔陆羯南(1857—1907),日本明治中期著名的记者、国粹主义思潮代表性思想家之一。他提倡国粹主义,主张对外国民独立和对内国民统一的协调发展,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开展尖锐的政治批判。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  相似文献   

20.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宗派林立,国外列强虎视眈眈。为攘除意识形态上的“夷狄”——基督教的影响,明治政府对基督教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迫于外国公使团要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舆论压力,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取消了对基督教禁制。1877年1月,明治政府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下,以表面的祭教、政教分离的形式将神佛基各宗教统制于日本天皇和神社的宗教权威下,使之步入国家神道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