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音乐元素:音高、力度、节奏、旋律进行方式……等,是构成音乐语言的基本材料,在流动的音乐中,可直接而自由地将情感通过音乐语言,贯注于形象之中,洋溢在音乐中,而具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根据初中音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美育心理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择内化目标要求,突出思想性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乐曲,有很多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无疑对于培养合格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有一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美育传播使者。这个队伍的主体来源就是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如何进行教育和管理、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美育师资,就摆到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语文与学生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就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体现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塑造完美的人格,进而影响其思想情感以至整个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6.
《前线》2022,(3)
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让马喝水。美育也是这样,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灌输,代之以春风化雨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陶冶才能真正提高审美素养。因为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本质上都是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在其手稿中提出“劳动生产了美”的观点。劳动不仅生产了美,劳动本身也是美的。人在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中所达到的主客观的统一、所获得的和谐与愉悦的情感体验,都属于美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美感教育谈     
美感教育就是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学军 《理论学刊》2001,9(5):116-119
鲁迅对中国近代美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建树 ,形成了较完备的美育思想体系。鲁迅认为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教育 ,以培养人的崇高情感为目的。他把美育的作用概括为“不用之用”,认为美育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开阔视野、“辅翼道德”的作用 ,并揭示出只有“用思理以美化天物”,才能发挥美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董安琪 《山西青年》2023,(5):187-189
音乐是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合唱活动是高校各类艺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美育功能。音乐类活动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开展频率较高,有效体现了美育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合唱活动在美育教育中的价值着手,对当前存在的合唱活动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提高其美育功能的建议,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两部分,把个人灵魂结构和城邦阶层结构的同构性连接起来。他认为废除统治阶层的财产和家庭、对公民的教育则是实现正义的主要途径。正义观是柏拉图早期哲学思想中统摄一切的原则。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尤其是其关于正义的思想,构成了他最为重要的著作——《理想国》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锦 《学习月刊》2013,(10):82-82
音乐是对情感的体验,音乐教育是对个人艺术及审美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初中音乐构建开放式课堂能从兴趣角度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善初中音乐教学的窘境。正如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述:"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价值和感染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情感交流形式,音乐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音乐无国界,大概就是由此引申而来的。初中音乐课程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20,(1):I0004-I0004
美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教人对天地万物之美和艺术与生活之美有敏锐而丰富的感知能力,拭亮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澄明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把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审美心境的获得。唐代有位庞蕴居士说过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禅语,形象地表达出“处于审美心境”的人的生命状态。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山川好雪之美让我们对此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画中崇山茂林,气势磅礴,雪映寒舍,宁静悠远。明代画家董其昌评价道:“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一个美学课教师,一个高校美育工作者,近几年来,在课堂内外,努力以美的事物扣动大学生的感情之弦,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并通过情感的体验,产生颂善贬恶、扬美抑丑的态度与评价,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净化”,情感上的陶冶,精神人格上的升华。一、以美怡情现代人才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情感作为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既受制于思想品德,同时又是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和心理条件。在这方面,美学课教师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与使命。美育“以情动人”的情感性特征要求美学课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且应是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22,(2)
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阐发康德美学之说和席勒美育之说时曾写道,“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这是十分合于美育之要义的。审美境界作为一种“津梁”,可以引导人们跨越现实之中得陇望蜀的欲壑,进入物我之间生命贯通的有情天地,或格物致知、澄怀味象;或把酒临风、宠辱皆忘。李嵩这幅《花篮图》便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14,(1):114-121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必然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依据自由情感之于审美主体精神滋养价值的正负、大小和高低,可将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为快餐美,将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为高碳美,将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为低碳美,将由此形成的新型美学理念称为低碳美学,至此,自由情感美学在新的学理和实践基础上走向低碳美学。低碳美学的建构为低碳艺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人 《理论学刊》2001,46(1):113-116
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有关“异化”理论的形成和“人性复归”理论的提出。席勒的美育观念亦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审美教育 ,而且至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不能没有美育 ;美育特别有利于涵养人的综合素质 ;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克服社会发展给人生、人性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和谐     
正公平与和谐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公平与和谐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公平是和谐的内核,有公平才有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平即和谐,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20,(2):I0004-I0004
“美育”这一概念虽然是18世纪末由德国席勒提出,20世纪初由蔡元培等人引入中国,但中国本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却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提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实际上,不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礼乐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无论是携琴访友、踏雪寻梅的士人雅兴,还是雕梁画栋、张灯结彩的民间礼俗,都充满了美育的要义。比如春节的贴春联、门神、窗花和年画等等,既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愉悦了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著作《理想国》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柏拉图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品性塑造中,美育具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是促进道德认知的手段,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能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