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在修订后的刑法实施前均按诈骗罪定罪量刑。由于近年来此类犯罪现象日趋突出,为加强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专门规定了合同诈...  相似文献   

2.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签订合同,在合法的形式下进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3.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欺犯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诈欺罪的新形式。它是指个人或单位责任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而以骗取财物为目的,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虚假、无效的合同,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危害经济秩序的行为。合同诈欺罪认定的一般准则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明知自己并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以骗取财物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以诈欺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合同诈欺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即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而是抱着非法占有、支配对方财物的心理态度;客观上表现为破坏民事活动根本准则"诚实信用"原则的各种欺骗行为,以签订、履行合同为幌子,实现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使用、处分。但由于它发生在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中,多以经济纠纷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与经济纠纷中常有的民事欺诈行为相交织、混杂,比传统的诈欺罪更具隐蔽性、狡诈性。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     
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形式。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无论是在全部诈骗犯罪当中,还是在全部经济犯罪当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合同诈骗犯罪也是诈骗罪,当然也具有普通诈骗罪的特征;但这种诈骗罪作为一种经济犯罪,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又有着经济犯罪的特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下就已经存在的普通诈骗罪不完全相同。我们只有从普通诈骗罪的构成和经济犯罪的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合同诈骗犯罪,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这种犯罪的特征。首先,从犯罪客体来看,合同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作为诈骗罪,它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因而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作为经济犯罪,它是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又侵犯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以供货合同中的诈骗犯罪为例,如果供货方在骗取对方货款后,不按合同规定供给对方货物,这不仅使对方遭受财产上的损失,而且会使对方的生产因原料不足受到影响甚至停顿,或者使对方不能及时将商品投入市场。而由于商品交换在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又会使社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使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合同诈骗犯罪较普通诈骗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其原因就在这里。如果诈骗行为从形式上是以合同为手段实施的,但实质上只  相似文献   

5.
经济合同关系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主观上,前者是通过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获得正当利益;后者是借合同侵吞对方财物。客观依据上,前者是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如履约能力和条件、货源等;后者  相似文献   

6.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签订合同,在合法形式掩盖下的犯罪。这种犯罪表面上通常以经济纠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实质上是犯罪分子在非法占有目的指导下的诈骗。认定这类犯罪,在主观上必须首先考查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有种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客观上是以欺骗手段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就应认定为诈骗罪,而不论其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特征及审理要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一、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合同已经成为企业法人之间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媒介。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经济合同,大肆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其...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学意义上看,“欺诈”、“诈骗”、“诈欺”的概念是相同的,即采取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三个名词的词义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从法律意义上看“欺诈”、“诈骗”的法律概念也是相同的。我国《民法通则》和三部合同法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对欺诈的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犯罪的解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上民事“欺诈”,刑事“诈骗”的法律解释基…  相似文献   

9.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各种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伴随着合同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现象。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合同作为经济交往的手段,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也日渐突出,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这类犯罪以合法的合同形式出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极少数人的犯罪欲望,他们打着改革,搞活经济的招牌,以公司、经理、业务员等合法身份进行诈骗,妄图"以犯罪致富",其手法繁多,其中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诈骗最为突出,犯罪不再主要是犯罪者个人与受骗对象个人的活动,而大多是"法人"与"法人"的团体活动,犯罪分子以非法占用为目的,故意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类案件越来越突出,数额越来越大,以鄂州市为  相似文献   

11.
经济诈骗犯罪的心理剖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诈骗犯罪,是以谋取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或避免损失为目的,在经济活动及其相关活动中,采取欺诈方式,实施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触犯刑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以欺骗的方式,以假乱真,达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那么,为什么经济诈骗犯罪能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而又屡屡得逞呢?这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密切相关。因此,诈骗犯自身的心理条件和其对被害人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12.
就重庆市而言,当前经济合同诈骗案件增多主要有以下原因:打击处理偏低一方面,现行法律对诈骗罪的处刑偏低,姑息了犯罪分子刑法把侵犯公私财产而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同一类犯罪中的盗窃、诈骗、抢夺同时规定在第151条、第152条中。从实践中看,一般来说,经济合同诈骗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远比盗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大。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挤的罪犯的决定》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在三万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利用房屋进行合同诈骗的多为非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伪造的房屋产权证骗取财物,但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伪造的房屋产权证实施诈骗的并不多见。那么房屋所有权人使用伪造的房屋产权证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后逃匿的行为,能否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呢?  相似文献   

14.
所谓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组,是对一系列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犯罪的总称,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借助各种通讯工具和媒介,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吴斌 《中国律师》2001,(1):52-53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相似处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立法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情形,即:第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第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第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第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  相似文献   

16.
无效经济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签订的国家不予承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在无效经济合同中,民事欺诈行为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易于混淆罪与非罪界限。本文特就此进行如下分析,以图划清罪与非罪界限。一、无效经济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新刑法,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增设了“合同诈骗罪”的新罪名,从而把合同诈骗罪从一般诈骗罪中独立出来,为严厉打击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实践中,往往碰到有些案件难以准确定性,从而给我们的司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鉴此,本文拟对合同诈骗罪的几个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买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具有法定的情形之一,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该罪…  相似文献   

18.
合同诈骗罪实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它同样具有普通诈骗罪的一般特征。采用欺骗方法使他人上当受骗后"自愿" 交付财物是所有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共同特征。合同诈骗犯罪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它的性质及它所  相似文献   

19.
于改之  赵慧 《法学评论》2005,23(1):156-160
一、引言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 ,作虚假陈述 ,提出虚假证据 ,或者串通证人提供伪造的证据 ,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 ,从而获得财物或财产上利益的行为。由于该行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 ,对于该行为如何把握 ,我国法律尚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各地司法机关对该行为的处理也千差万别 ,主要有 :(1)无罪 ;(2 )诈骗罪 ;(3)未作任何处理 ;(4)作为其他犯罪处理如合同诈骗罪等。正是由于司法机关对于诉讼诈骗行为性质的认识混乱 ,在客观上促成了诉讼诈骗行为的泛滥。针对诉讼诈骗行为 ,刑法理论上也存在激烈的争议 ,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是近年来诈骗犯罪中的一种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与诈骗罪不同,合同诈骗罪侵害的不仅仅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财产的所有权,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这也正是修订后的《刑法》将本罪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罪名加以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作为一个新的罪名和经济领域的犯罪,合同诈骗罪在认定中也出现了很多疑难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一些文章和论著在对这些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