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身搜查是公安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是警务实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人身搜查技战术的安全性和实效性两方面入手,防止在执法过程中由于麻痹、轻敌或搜查动作不规范、不正确给执法人员带来伤害;同时,借鉴澳大利亚警察执法人员在人身搜查活动中的策略和方法,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刑事附带搜查,是指执法者在执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之时,基于“保护执法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安全”和“避免证据毁损或灭失”的目的,搜查被追诉者的无令状搜查制度。构建我国真正的附带搜查制度,必须将其与有证搜查、紧急搜查区分开;立法应当明确规定附带搜查启动的具体要件,严格限定附带搜查的实施范围,完善对违法附带搜查的救济措施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所谓“秘密搜查”,按《中国公安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指“案件正处在侦察或调查阶段,为了搜索证据,背着被告人及其有关人员,深入被告人有关处所进行的搜查。”“秘密搜查”的提法是否恰当?要否合法?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肯定秘密搜查是恰当的,合法的,归纳起来有以下理由: (一)、搜查,是法律赋予公安、检察机关  相似文献   

4.
以伦道夫案为契机,美国最高法院宣示了其在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方面的最新立场,自由主义大法官完成了"第三人同意无证搜查住宅"法律体系的建构,认为如果犯罪嫌疑人当场拒绝警方进入其私人住宅,即使合法的第三人同意无证搜查,警方的侦查行为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仍然是无效的、不合理的。但保守主义大法官提出了强有力的反对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与他人分享住宅的事实意味着该特定空间内的所有权益均可由任意一方处分,第三人同意警方搜查有罪证据是犯罪嫌疑人必须承担的风险。其刑事诉讼法律思想的合理内核可兹中国修改刑事诉讼法借鉴。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只要对住宅享有共同权利的第三人同意警方搜查犯罪嫌疑人的住宅,警方所获得的证据就能够对犯罪嫌疑人产生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5.
人身搜查和场所搜查都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二者的区别在于人身搜查可能危及的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人身隐私,而对住处以及其他场所的搜查可能危及的是以空间为保障的信息性稳私.由此决定了法律制度对人身搜查和对场所搜查在程序规范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在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侦查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对于搜查制度的修改却远远没有达到实践中所需要的程度。搜查是侦查人员依法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搜查活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公民的合理权利期待面对国家强制下的搜查权力必然是脆弱的,应当给予更多关注。从另一方面讲,搜查制度的完善也关系到侦查机关追溯犯罪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刑事诉讼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毒品公开查缉中,警犬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国内,对于缉毒犬查缉"人体携毒"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一项空白.一般来说,"人体携毒"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缉毒犬查缉"人体携毒"的训练方法和程序为培养犬对"人体模型"的搜查形式,建立犬对"人体模型"中藏匿毒品的气味条件反射,培养犬对"携毒人体"不同部位的搜查形式和静态表示方式,培养犬对实战条件下"携毒人体"的嗅探、搜查及反应形式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汽车搜查作为搜查的一种表现形式,应适用一切对于搜查的法律规定。然而汽车本身具有的机动性特点,使之有别于普通的搜查。我国对汽车搜查的立法模糊,理论界对其系统研究的缺失,都与实践中广泛使用汽车搜查不相适应。基于此,对汽车搜查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原则、基本类型、范围以及对违法汽车搜查的救济等有关问题进行厘清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非犯罪嫌疑人都可以作为搜查对象,且在搜查条件上不作区分;在执行逮捕、拘留时可以无证搜查,但并没有明确可无证搜查的对象.侦查实践中,执行逮捕、拘留时经常会遇到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由于法律规定得不明确,在此情形下,对在场第三人能否实施搜查以及搜查的法律依据成了困扰侦查人员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无证搜查和对第三人搜查的法理基础、合法性要件,分析逮捕、拘留时针对在场第三人的合法性问题,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刑事紧急搜查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搜查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其缺陷之一就是紧急搜查制度的不完善,立法过于粗疏,缺乏一些重要制度的规定:紧急搜查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阙如;紧急搜查的范围的合理确定;紧急搜查种类与事后审查等.制度上的缺陷反映在执法上就是紧急搜查权力的滥用给无辜公民的正当权益造成损害.因此构建科学的刑事紧急搜查制度,既能发挥紧急搜查的应有职能又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成为我国搜查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搜查是一种重要的侦查措施,它直接威胁着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所以搜查必须受到限制。搜查因搜查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制。搜查程序启动前的限制是通过配置搜查权、明确搜查权的主体来实现的,而搜查程序的限制是根据搜查强制的程度不同,通过设定不同的的法定条件来实现。非法搜查救济包括积极性救济和消极性救济。积极性救济指的是在非法搜查过程中被搜查人员用来对抗非法搜查的权利;消极性救济是指非法搜查程序结束以后产生的结果处理问题,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非法搜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为研究刑事诉讼法提供了分析结构与观察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搜查制度,对于在搜查中容易遭到侵犯的公民的财产权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保障被搜查人财产权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搜查的正当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搜查作为一种强制侦查措施,对公民的潜在威胁是警察在搜查过程中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此,参照英美法系的搜查制度,我国的搜查措施应规定履行严格的令状申请程序、规范的执行程序、扣押程序、完善的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4.
同意搜查是侦查机关征得被搜查人同意后进行的一种无证搜查方式,它是侦查机关在无法事先获得搜查令状时而采取的灵活侦查手段。同意搜查比有证搜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英国、美国、德国及法国等普遍存在。同意搜查的理论依据、实质要件以及侦查机关与被搜查人的心理博弈等是同意搜查制度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搜查制度,但立法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同意搜查却未作任何规定,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同意搜查制度实为必要,以规制同意搜查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5.
搜查获得成功的主体心理因素是指侦察人员在搜查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时,符合法律规范、能抵制各种不良心理反应,激发搜查积极性,促进搜查进展并获得成功的心理原因和条件。搜查获得成功应具备的心理因素主要体现为: (一)认识明确、准备充分。 侦察人员只有对执行的搜查任务认识明确,准备充分,才能对搜查侦破案件中的作用和搜查要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才能了解搜查所要寻找的罪证或要查获的犯罪嫌疑人。同时积极进行搜查准备,收集有关被搜查对象的材料,了解被搜查场所的周围环境,制定搜查方案,选择搜查对策,准备搜查用具等。这些准备不仅是工作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准  相似文献   

16.
电子数据的调取涉及诸多法律问题,美国的相关司法判例从电子数据搜查令的合理根据、电子数据搜查的搜查范围、电子数据搜查的时限等几个方面对电子数据搜查的相关问题加以规定,形成了系统性的电子数据收集法律规范体系。美国的相关判例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电子数据搜查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我国最新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有关方面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电子数据的调取涉及诸多法律问题,美国的相关司法判例从电子数据搜查令的合理根据、电子数据搜查的搜查范围、电子数据搜查的时限等几个方面对电子数据搜查的相关问题加以规定,形成了系统性的电子数据收集法律规范体系。美国的相关判例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电子数据搜查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我国最新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有关方面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搜查对有效惩罚犯罪,减少或避免因犯罪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但又可能对被追诉人及案外人的人身及财产权造成侵犯.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搜查的主体、搜查证、搜查的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借鉴两大法系搜查程序的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我国搜查程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的搜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 ,搜查和扣押是警察收集证据的主要途径 ,它必须遵循严格的搜查程序 ,并受搜查范围的限制。只有合法的搜查和扣押所获取的材料 ,才能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搜查和扣押是警察等政府官员检查某人或者某地 ,以便获得和没收犯罪证据的行为。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规定 ,政府应该保证其搜查和扣押的合理性。而保护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的主要机制是许可证程序 ,证据排除规则等 ,为实现美国的宪法精神提供了保障。美国刑事诉讼中有关搜查的法律规定可为我国搜查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搜查证作为对搜查行为进行事前审查的一种重要措施,对于预防和抑制不法搜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美国搜查制度从动态的角度就其申请、审核、签发、执行以及攻击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希望对完善我国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