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之交,党中央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角,这激动人心的号角预示着,地域辽阔的中国西部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占我国国土面积60%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着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匾乏等诸多环境问题,成为困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如何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西部,绝不可能成为繁荣昌盛的西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既是开发建设西部的前提,也是其目的。西部面…  相似文献   

2.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辉  陈宇 《思想战线》2002,28(3):40-42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不正确行为 ,使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目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 ,除气候的因素致使西部生态问题脆弱外 ,更与长期以来的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和政府的政策不力有关。要保证西部大开发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必须一靠政府有效干预 ,正确引导 ;二靠加强技术进步 ,转变资源配置方式 ,此外 ,还要牢固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3.
目前,开发西部已紧锣密鼓。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转变开发思路和方法,以市场为导向,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开发科教、信息、市场等多种资源,创造新的发展环境。但是,参与西部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们提醒社会各界:西部大开发不等于西部大开荒,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果随意开发资源,将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西部开发的具体内容,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晓峰 《前沿》2013,(2):84-8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深人大开发西部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会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及日趋严重的表现后,提出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的健康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人们首当其冲地会想到自然资源的开发问题。没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至少在当前很难寻找到一个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但是 ,这里却有一个绕不开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是待开发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历史上自然资源开发不当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矛盾给人们造成一种“两难”处境 ,不开发自然资源至少在目前是难以寻找到西部经济发展的起始点 ,西部难以获得发展 ,恶化了的环境也得不到有效治理 ;而如以往那样一味地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 ,虽然短时间内或许会得到某些所需要的财富 ,却又会加剧生态环境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苏丽娅 《前沿》2003,(9):67-70
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面向新世纪的战略决策 ,这给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江泽民指出 :“改善生态环境 ,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做起 ,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而且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严重威协”。朱基也指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这…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目前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如何开发西部是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民族文化,思想意识等等。特别是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开发的主要瓶颈。在关注西部开发生态环境脆弱诸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西部开发所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潇予  吴琼华 《前沿》2012,(19):119-120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居区,也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足区,但同时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土地开发空间严重不足,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83%以上,山坡林草地面积占该区草地面积的比例更高.因此,加快坡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不仅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和基础性工作,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了健康有效地在西部地区推行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总结经验,防治并重,搞好规划,防止盲目行动或一哄而起。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治理保护的重点和方法应因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与重大机遇。但生态环境脆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主要问题阻碍着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只有多管齐下、科学规划、转变理念,才能把握机遇、展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1.
巴东地处举世闻名的巫峡与西陵峡之间,属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境内三山盘踞,两江分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和“入世”在即,巴东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十五”时期,巴东将着力建设好决定巴东经济长远发展的“四个发展极”和“四大经济发展带”,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规划和项目设置。  相似文献   

12.
管理经纬     
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应是立体的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热潮中,如何搞好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费老认为,首先要做好考察与研究工作,因为只有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保护、开发和利用。 费老说,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人们对经济开发谈得很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开始重视,但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讨论不够。西部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如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在这里建过都,历经千余年,留下无数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资源的开发,而且还代表了中国文化。美国总统为什么选西安作访华的第一站,日本首相为什么要去敦煌?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 他说,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立体的,不仅有经济的开发,也不仅有自然资源的开发,还应包括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前,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程度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快速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加快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本文结合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特点,从教育培养、人才激励、用人机制、医疗改善等方面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使其必然依赖法治,并以法治作为其重要保障和基本内容,西部大开发必然包含法治的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必须先制定好“游戏规则”,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不能像当年东部开发那样“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市场经济的河流淌到今天,河水的深浅已大体知悉。因此,西部开发,法制必须先行。首先,从立法方面审视,笔者认为应当先立法后开发。全国人大应当制定《西部开发法》。在法律中应当明确开发的主体思路;开发者的权利义务,规范开发行为;为了强化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恣意破坏,推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议制定《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障法》;制定《东西部关系法》,以正确处理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东西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在我国西部许多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其实是很脆弱的,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愈来愈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抓好资源节约工作,要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中国走向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因此,从今年开始,我国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木制品将征收5%的消费税。这不仅是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开创绿色税收的尝试,也是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从黔东南民族自治州"木头经济"发展演变引发的思考,对绿色税收进行初步研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走以开发促重建、以重建促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重建相结合的道路。本文着重探讨了生态重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了流域尺度上生态重建内涵的系统认知、生态重建目标的本质识别和生态重建水平的宏观判据。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流域尺度生态重建模式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最低的省不到1%),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面积大(占全国80%)。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加剧了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今年初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朱总理指出:“西部地区如果不加快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长江、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将永无宁日。从长远来看。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还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中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第二大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 ,我国即将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之际 ,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总动员 ,这是解决地区发展差距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然而 ,面对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且自然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西部土地 ,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如何才能实施这一宏伟目标呢 ?本刊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就此专题发表意见。为使话题能深入、透彻地展开 ,本刊将分上下两篇分期刊登 ,下篇将邀请西部专家学者谈西部开发。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世明 《思想战线》2006,32(3):99-105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变通、补充立法,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苏布德  吴海山 《前沿》2007,(6):191-193
西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开发与生态建设同举并重。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发才是成功的开发。目前,西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迫切需要恢复和保护。而西部地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要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西部生态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