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桥》2016,(9)
"智慧生态城市"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建设理论,也可以看做是生态城市理论的升级版。这一理论重新审视了城市建设路径,重构了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结构和面貌,而且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理论力争把信息化元素和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使城市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厘清智慧生态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生态文化是核心与灵魂。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抉择,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强化文化的生态责任,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动力;壮大生态文化产业,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桂林漓江一带文化极具特色,尤其是在喀斯特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其所奉行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点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调查研究漓江明村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为其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提供基底,提出其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在交通、基础、目标、保护四个方面的困境,提出水陆联动、主题定位、生态变现、质量保证、运行机制的乡村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传承与振兴乡村传统文化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生态文化观可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与"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开门见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时、用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人类文明形态转变的新文明观,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转向的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思想根基,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文化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为实践基础而形成的有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丰富,主要包括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球共赢观,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双重时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飞跃、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新转化,同时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指南,为破解全球生态难题提供新智慧。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新文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丰富生态资源的隆德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隆德县抢抓  相似文献   

8.
张思渝 《世纪桥》2023,(4):94-9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西方现代化,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生态实践中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法治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问题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为理论基础,面对现实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以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文化观、生态法治观为其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的实现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体制和制度建设的目标,除了经济制度、体制和机制之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管理等层面上的多种制度、体制和机制,而后者的创建与完善,也需要我们进行更大胆、更科学的改革、调整和构建.不仅如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本身认识的实质性提高与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型政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种新型体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种新型公民.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支撑,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涉全球环境的价值意蕴;在走“三条道路”,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的过程中实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架构路径。厘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逻辑、价值意蕴、架构路径,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内涵,还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吸收中国古代生态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合理内核,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文化形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必须坚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养;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化机制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大西 《世纪桥》2007,(9):100-101
居住环境观念是各民族文化共有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人以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积淀了富有东方色彩的居住环境观念。它在重视生命并让生命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人与居住环境的本质同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人卓越的生态智慧,这些智慧及其审美价值成为当今人们进行生态美学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定位:是建设一种促进贵州各族人民奋发选取的新型文化;是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是“人的建设”;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构;是乡村文化生态的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勤  李月明 《实事求是》2013,(3):97-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生态文明不再仅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种先进理念,而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作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数千年来生活在干旱区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我们培育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5,(6)
<正>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人们利用它创造和延续对自然的特定适应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化多样性历练了人类千百年的智慧,体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机制,并实现着独特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文化生态观在当今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例分析文化中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民众受益"则是我国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提出与强调是对党的文化民生思想的贯彻与发展。基于民众受益的视域考察分析我国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状,可以发现治理体系不完善、活态文化空间打造乏力、遗产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民众受益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应建构以"三个有机统一"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代治理体系,优化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文化空间建设的支持体系,以及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
康骞 《探索》2008,23(1):70-74
城市行政生态位现象是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是行政经济生态位、政治生态位与文化生态位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它本身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城市行政管理中,应定位好本城市的生态位置,搞好经济生态位、政治生态位与文化生态位建设,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和治理.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以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为立足点,从找准生态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紧扣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把握生态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三方面入手,作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正义作为一种伦理价值理念,是对发展的正义的评价和约束,为规范和评价人类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论基础。本文试图从发展正义的视角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发展正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准则,发展正义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其他领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要求;需从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等方面入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发展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