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实施了整整半个世纪.世事变迁,如此户籍制度给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众多的民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而且,也使他们的生存、发展的空间愈来愈窄小。 改革开放30年来,以消灭“剪刀差”“城市反哺农村”“打破城乡差别”等为诉求而出现的户籍改革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同命不同价”“就业歧视”“高考迁徙大军”“高额入学赞助费”等怪异现象却实实在在反映出之前改革的“虚拟”或“疑似“因素,证明着改革呼声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响应。 2008年两会期间,公安部会同其他14部委再次发出声音:户籍改革正在协商之中。“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没有切实可行的行进计划”“城乡差别不能一蹴而就”等现实与说辞让人更是觉得户改遥遥无期。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正在创造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户籍改革的意义极为深远,因为只有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的变化,才是和谐社会最为深刻、最为实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对公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确认与保障,然而在我国,却受到户籍制度的极大限制。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户籍制度虽几经调整,但总体上仍是一种身份制度和束缚个人自由的制度,是计划经济的坚固堡垒和现代化的绊脚石。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现迁徙自由,将是中国民主进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实现迁徙自由的时机已成熟,必须立即对户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但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联系就业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政制度、政治体制等改革综合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3.
《小康》2008,(2)
历史地看,户籍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在追求"迁徙自由"的梦想之路上,我们要走的路显然很长。全球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中国至今属于其中之一。衍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户籍制度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0年,现在仍处于有待彻底改革的相持阶段。  相似文献   

4.
杨明华  张浩 《传承》2011,(17):86-87
迁徙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以中国的迁徙现象为出发点,总结迁徙自由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将迁徙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在宪法之中,从而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这为更好实现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双喜 《人权》2005,(2):30-32
传统户籍制度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客观上的需要。放宽对公民自由迁徙的管制,不仅在经济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政治上还体现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本刊综述 《创造》2014,(8):72-7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人口流动给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一些人"扎根城市却不是城里的人""住在城市却难享城里的好",种种新的矛盾对户籍制度形成了倒逼机制、提出了改革要求。酝酿数年,备受关注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终以面世。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之年,户籍新政如何落地生效,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冲破城乡阻隔,潮水般涌向城市。每年春节前后,新闻媒介不断发出关于“民工潮”的惊呼。那么,为什么这些中国农民如此候鸟般的迁徙流动,而不是象其他国家的农民那样在城市中定居下来?或是说,为什么中国农民在进入城市后,没有完全被城市所吸纳,而成为处于城乡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群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价值取向规定着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性方向和价值认同。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城镇化本身以及改革内生性四个层面的分析 ,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应该是城镇化 ,而应该重新界定为人口迁徙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解决“民工潮”问题观点简述王霞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近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1.5亿左右已被吸纳,但还有五六千万人正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民工潮”,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年1000万的数量递增。“民工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给流...  相似文献   

10.
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非人道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户籍制度的本质,是把“迁徙自由”这一人的基本权利当作一种管理手段来使用的。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我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也是相矛盾的。迁徙自由一直被视为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迁徙自由给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肯定了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自由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法律以及国际性人权文件所承认。《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国境内有自由迁徙择居之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洪旺 《思想战线》2005,31(3):32-35
中国户籍制度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将中国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由此,强化二元经济结构,延缓了城市化进程。当前要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但时下尚有人士对改革户籍制度疑虑重重,担忧引发“城市病”。这种观点不仅理论上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实践中将有碍户籍制度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平阳县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和温州市“三分三改”户籍制度改革先试先行地区,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剥离各项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利益关系,实行“一元化”管理.因此,要实行农民合法权益固化,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同城同待遇”.  相似文献   

13.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上确认迁徙自由,是完善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需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迁徙自由的确立提供事实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迁徙自由提供动力,各种制度改革和社会变革为迁徙自由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迁徙自由的深入研究.从外国历史看,英国<济贫法>和美国宪法中的平等保护条款与迁徙自由的实现之间有内在联系,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会极大地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而我国不但存在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一系列根据户籍制度建立起来的有差别的社会制度体系,那么,只有先在这些领域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化解“民工潮”的思考徐志忠“民工潮”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宣传媒介,这个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民工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首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年的“民工潮”,往往和...  相似文献   

16.
从户籍限制走向迁徙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俊平  谢锐勤 《岭南学刊》2007,(5):119-122,127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对传统户籍管制制度进行改革。然而,前段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身份不平等和迁徙自由的问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确立迁徙自由的改革价值取向,并澄清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锋  唐启国 《群众》2013,(5):23-25
进一步释放户籍制度改革的红利【核心提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民依法自由迁徙,改革的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一个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剥离附在户籍上的行政功能和福利分配功能,建立法治化、科学化的人口管理系统的渐进的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对传统户籍管制制度进行改革.然而,前段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身份不平等和迁徙自由的问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确立迁徙自由的改革价值取向,并澄清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坛》2013,(9):46-46
殷啸虎、陈春雷在《法学》2013年第6期载文《迁徙自由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要求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而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迫使城市不得不通过严格的户籍政策及相关措施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入,迁徙自由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户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制约了公民的迁徙自由,造成了公民身份的不平等,造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化,拉大了城乡贫富差距,出现人户分离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管理,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进程。我国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制定户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