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重在养成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靠养成教育来完成。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过程。它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理论的选择,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一复杂的过程,就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过程来说,可以表示为:感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要通过一个个细小而具体的事情去提高其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我校通过抓实“七好”养成教育,即扫好地、走好路、乘好车、站好队、吃好饭、行好礼、上好课,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素质。 一、制定规则明要求 为了使“七好”养成教育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制度化、科学化、易操作,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大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李艳红 《党史博采》2006,(12):91-92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徒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下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巴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道德提示即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信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诱导性提醒与示意。它作为一种助导、促进行为者道德意识与意志实现稳定与强化的作用,在促进与提高人们道德行为及其质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与意义。本文专门提出道德提示问题,并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显然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使然。因此,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必须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习惯养成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习惯养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系统过程。一是从一日常规入手,抓学生养成教育。从上…  相似文献   

7.
强化军人道德教育,不仅是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军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军人集体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关键举措。实践中,要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表率作用、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等途径不断强化军人道德教育,以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曾小五  曾建平 《求实》2004,(8):40-42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 ,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 ,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 ,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明确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个人依据一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基本因素构成,所谓德育心理过程是指道德品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刘晶晶 《学习月刊》2009,(16):76-76
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种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和舆论等各种形式把有关的社会道德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小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小学生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道德范畴中规定了特定的道德行为者和道德行为对象,而道德行为者与道德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和道德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从传统道德范畴中可以转换出当代道德精神来,从而成为今天道德范畴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转换的前提就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周霞 《求实》2003,(Z2)
道德情感是道德素质的要素之一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 ,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 ,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恨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从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等等。道德情感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评价作用 ,即以赏识、鄙视、愤慨等情绪表明对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评价 ;二是调节作用 ,即以某种态度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其中肯定性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强化作用 ,激励个人去做高尚的事情 ,否定性的道…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认知的获取、道德情感的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实施,传统现实社会中"知、情、行"的顺次完善乃至三位一体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本路径。当网络时代来临,尤其是Web2.0迅速占领了网络空间,道德形成路径中这三项重要的坐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解构了道德认知构架,催化了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情感在网络的泛化传播中更易于激发,情感的表达也更具网络化的特点;网络成为实践民主化重要的场域,隐匿性、虚拟性和网络监控的不足一方面带来了道德行为的简捷、快速、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道德行为趋于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盲视是一种道德主体满足自身需求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道德教育应该从道德盲视的形成机理着手,找准道德印象形成规律,把握人的心灵特质,突出道德情感体验,用活道德教育模式,唤醒道德激情力量,形成对道德盲视的有效抵抗。  相似文献   

17.
运用道德模范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模范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示范、引导、号召、激励和鼓舞等作用,通过唤醒价值观念、激发道德实践、引导道德自律、规范道德行为和营造道德教育环境等途径,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道德心理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引咎辞职行为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四个稳定的道德心理要素。责任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认识,良心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情感,知耻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意志,诚信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9.
王卫博  乔钰 《世纪桥》2007,(5):43-44
名誉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对团体或个人道德品格的外部评价,特定的名誉观导致特定的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体系范式。本文通过阐述日本传统名誉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从而加深对日本国民特殊道德行为方式的理解。并从政治和经济层面揭示其给日本带来的现代后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个人看作道德行为的主体,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人们把群体也作为道德主体来认识。群体道德行为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能动作用,对道德生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无论从群体情况看,还是从社会情况看,对群体行为的道德调控都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