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位“包产到户”的首倡者,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就深入农民群众,大胆采纳群众意见,向上级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建议,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却痴心不改,一心为民……  相似文献   

2.
罗军生 《党史博采》2005,(11):39-44
我们说到包产到户,通常认为它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安徽、四川等省农民首先搞起来的.其实,这种责任制形式,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曾经兴起过三次.但是它的命运多舛,尽管每次兴起都产生了可观的绩效,但都以与资本主义和"右倾"错误思想相联系的理由而被打压下去.而且每一次起落,都引起了党内的广泛争议.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打头炮。1977年6月,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经过大量调查,对农业问题有了深刻了解。当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被汇报到省委后,万里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1979年2月初,万里在安徽省委会议上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山南区的试验很快见到成果,并传到别的地方。1979年,虽然安徽遇到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粮食还是增产了。不久,四川、内蒙古、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4.
<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农村改革不断涌现出多个全国第一。这是改革先锋的标志,更是开拓进取的见证1994年,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二组农民刘福忠,通过水果种植、鱼苗繁育致了富,投资5万元建成了新楼房。"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他率先喊出了改革开放后亿万农民的心声。"邓小平的包产到户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真正让我们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刘福忠说。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我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措施,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发实行"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模式,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三大创造,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最生动、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相当严重,全国有2亿多农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不仅贫困的农民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使得一  相似文献   

6.
王建柱 《先锋队》2012,(19):42-44
他的名字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的,他所主持起草的"75号文件"和五个"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国农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3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程的老人,尤其不该被人们遗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而在此之前,高层争论异常激烈。在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7.
马苹 《求实》2010,(Z2)
自1980年村民自治之花静悄悄绽放至今,村民自治制度已走过30个年头.30年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引来无数惊异的目光和至高无上的美誉:"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继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之后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中国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村民自治制度,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真正当了家、作了主.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实行联产责任制,特别是“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在农业机械化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即一种是悲观的,一种是乐观的。前者认为包产到户后,生产经营规模小了,农民买不起,也用不上机器,农机产品滞销。后者认为,实行责任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初,砚北煤矿在华亭县东峡村人的眼皮子底下上马了.此刻,沐浴在矿区大开发热潮中的六百多口东峡社和石咀社的农民,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一方面,耕地逐年锐减,另一方面,手里捏的那几个"卖地"钱,若是"包产到户"而吃光分净,将来这159户老老少少靠什么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社会主义农业处于历史转折关头,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以共产党人的无畏勇气,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敢为人先,率先进行农村改革.他,就是万里.江泽民说:"当时万里同志在安徽当省委书记,他肯定和支持安徽农民搞包产到户的做法,如果还议论纷纷中,我们领导没有胆识,不出来支持反而加以否定,包产到户就出不来."  相似文献   

11.
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中国农民在农村改革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产生了巨犬的影响.总结农民创造的经验,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是一个村庄整洁、产业兴旺、村民富足的现代化村镇。这里四季风景如画,基础设施健全,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交融,正在打造乡村振兴典范。山南镇的发展,离不开山南人民骨子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时间追溯到1978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位于省城合肥50公里外的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面对旱灾,勇闯"禁区"、大胆改革,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包产到户的做法和成效广为人知,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改革发展的熊熊火焰;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党史月刊》2014,(15):39-39
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有人提出包产到户问题,因为没有准备,后来会议公报明确说"不准"。近来,有些文章和史料表明,中央是陈云较早表态支持,包括姚依林等。事实上1962年陈云就主张过借田、扩大自留地、私人养母猪,乃至可试行包产到户等等。胡耀邦还到安徽调查责任田(即包产到户),向中央报告认为是"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但又  相似文献   

14.
“包产到户”对于中国人尤其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个包含了极为复杂内容的字眼。因为,第一,在政治层面上,“包产到户”有着长期受批判的政治厄运,它几乎涉及到中国最高领导层几十年政治分野的方方面面。支持与反对,激烈争论的结果,总是以最大的政治代价作收场。第二,在经济层面上,“包产到户”是建国后党内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之一,而由此产生的尖锐分歧和政治高压所造成的是农村经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费改税,被称之为自包产到户以来中国农村最大的一次改革行动。当年的包产到户,解开了捆绑八亿农民手脚的制度之“绳”,而今的费改税,则是给九亿农民穿上了一套法律之“甲”;“解绳”是把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释放出来,“穿甲”则是保护农民日益临近的幸福生活不被伤害。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了几十余钱,囤里有了隔年之粮,满以为土地到手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不然,他们舒展了没几年的眉头又皱起来了:接蹲而来的乱收费,弄得他们穷于应付,甚至到了以死抗争的地步!他们的口袋被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给盯上了。 向农民…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17,(11)
正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他对乡亲们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从小岗村农民签下包产到户契约书,到家庭联产承包潮涌神州,是中国改革历史性的一幕,至今令人回味。小岗农民的红手印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存在大量"双重失业农民",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问题严重,为求得生存发展,农民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凸显,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双重失业农民"。"双重失业农民"已经并将继续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风险,化解这些风险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改革的逻辑是什么呢?从我1980年代参与改革研究到现往,所谓改革就是两个东西:一是民间基层自发的活动,碰到困难,碰到不适应的地方总要把它“拱”开。比如包产到户,最早并不是北京有谁写了一个文件就包产到户了,而是农民觉得以前那个办法不合适,吃“大锅饭”多劳不多得,  相似文献   

19.
杨泽荣  高玉凤 《实践》2009,(1):28-28,29
30年前,被称为内蒙古"小岗村"的托县中滩公社,率先进行了"口粮田"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改革,开启了内蒙古农村牧区改革的先河. 30年后再回首,从包产到户到农村税费改革,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如今,我国的农畜产品供给已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1961年3月,安徽开始在全省推行"责任田"包产到户。我的家乡安徽宿县(今宿州市埇桥区),是实行"责任田"最积极的地方,全县有98.9%的生产队实行,并收到立竿见影的实效。当年麦收后,多数农家开始摆脱饥饿,再有一季秋收,许多农家开始有了余粮,乡亲们都说"责任田"是救命田。其实,"责任田"救的不仅仅是当地农民的命,它的恩泽远远超出了行政边界。淮北的余粮立刻吸引了周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