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白暴力 《红旗文稿》2012,(5):24-26,1
在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宏观经济上,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白暴力在《控制物价上涨需重视微观治理》一文中提出,物价总水平上涨,在许多情况下是由微观经济行为导致的。货币政策在当前控制物价上涨中具有很大局限性,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有很强的微观经济因素,应针对微观经济行为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都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结果,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商品流通量需要时,较多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当货币供应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量的需要时,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就会导致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所以,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我国经济运行中是否已出现通货紧缩,去年以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实际经济…  相似文献   

3.
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与通货膨胀并存,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表现,认真探讨物价上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深化价格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上升,但物价总水平上升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从而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和劳务价格猛涨,轮番涨价。过去,人们曾怀疑社  相似文献   

4.
徐蔚 《理论学刊》2005,(3):58-59
经济过热反映了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情况,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于膨胀,超越总供给,就会导致物价上升,直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本文拟就当前我国经济过热的体制性原因作些分析。一、我国当前经济过热的表现及危害  相似文献   

5.
一、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IS -LM模型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运用IS -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一 )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1、财政政策的作用过程及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和税收的变动来直接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系措施。其目的在于 :通货紧缩、需求不足时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上升 ;通货膨胀、需求过旺时 ,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压缩总需求。下面用图 1说明财政政策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到底如何走向 自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下降,内需不旺的现象,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就目前情况来看,需求仍然偏弱,表现为:去年物价总水平仍然在下降,宏观经济并没有脱离通货紧缩的阴影。 中国的宏观经济是如何取得重大转机的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财政货币政策,增加了需求。连续几年中央财政共发行了大约6600亿元的国债。再加上银行配套的贷款,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是提高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的经济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民营企业的情况改善则比国有的改善得  相似文献   

7.
199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说到底,也就是中国市场的物价走势。据有关部门预测.1995年的物价涨势有13%、15%和18%三种可能,但最高也不会超过18%,而18%左右的物价上涨率.则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失败性结果。显然,这是一种相当乐观的估计。在我看来,如果不能在适度压缩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实行增加有效供给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不仅15%左右的物价控制目标难于实现,甚至弄不好有可能出现经济停滞和物价的过度上涨,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这就是我们面临的1995年中国物价走势。因此,切实弄清推动1995年中国物价继续上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从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中客观存在的风险性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动规律.社会总需求不足会导致商业条件的恶化和失业率的迅猛升高,国民经济进入经济周期的衰退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反之,社会总需求旺盛,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期,经济增长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经济视角看,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地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应是货币政策,核心是汇率政策,人民币要较大幅度地双向浮动,汇率和利率要实现优化组合,实行贷款规模控制,谨慎使用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稳定发展资本市场,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一年多的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已达两位数,濒临不可承受的边缘,除了有计划地提高能源交通的国家规定价格以外,通货膨胀拉动放开价格无序地上涨占很大成分。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价格,决不是单纯地放开了事,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大的波动,力求市场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要保持市场物价相对稳定,除管住货币、稳定币值是首要措施外,还需要从三方而采取措施:一是吞吐商品,平衡供求。这个任务应该由国营贸易公司承担。比如钢材上涨过多,就应该增加进口,由国营贸易  相似文献   

11.
相机决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一种或几种政策措施。它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两个主要的经济手段。在经济膨胀时期,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货币政策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来抑制总需求,以免经济过度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货币政策通过增加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上涨21.7%,成为改革以来物价涨幅的最高峰。要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对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把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摸准摸透,把握好通货膨胀的脉搏,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点。第一,结构性特点。1994年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既不是所有商品都涨价,也不是全部消费品都同步等幅上涨,而是相对集中在食品、农副产品、服务等方面。 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超过20%的主要是食品、居住商品、服务项目,其中粮食涨价50.7%,食用植物油涨价64.11%,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1.6%,这三项又是居民必须的大宗消费品,需求弹性小,购买量大,对通胀的影响也大。可见,1994年零售物价大幅上涨,明显打上“农”字印记。  相似文献   

13.
一、对“稳定物价”提法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稳定物价”的提法不十分科学。1987年实际物价上涨指数不是7.2%吗?这本身就与物价稳定的概念不完全吻合。明明在涨,却在天天宣传稳定,这不利于稳定人心,只能降低物价政策的威信。第二种意见认为,“稳定物价”不等于“冻结物价”。物价稳定与物价改革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顺利进行价格改革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稳步地推进价格改革,又是使价格总水平能够在比较合理的基础上经常保持基本稳定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近几年物价大幅度上涨已形成事实,而且今后物价改革仍免不了提高物价水平,群众有情绪,但“稳定物价”的方针和口号不能放弃。因为稳定物价的方针是稳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稳定经济同深化改革一样,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  相似文献   

14.
目前,短缺经济在我国已经结束,市场普遍进入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状态,扩大总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城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难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大力开拓有9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就成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对此,我...  相似文献   

15.
李丽 《理论研究》2000,(5):45-47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继“软着陆”成功之后 ,我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以刺激有效需求为目标 ,从 1998年初开始 ,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先后七次降低利率 ,调低存款准备金 ,增加货币供给量等等 ,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居民及企业对此反应迟缓 ,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微弱。今年上半年经济的明显回升 ,更多的得益于强有力的赤字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效果甚微。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探究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 ,进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 ,无疑会有利于我国经济尽快走出紧缩 ,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一、货币政…  相似文献   

16.
这两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有哪些难点?今年估计状况如何?这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通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状况表现出来。市场经济要求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比较协调,哪一样多了都有问题。如果总需求太旺、总供给不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我们改革开放20年来遇到的主要问题。我国于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出现四次大的通货膨胀,每一次政府都采取治理措施,以此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可是,从1997年末开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宏观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态势发生了逆转,由原来的需求过旺、物价上涨变成了需求不足、物价下降,并且一直到现在,物价的总趋势一直下降。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通货紧缩不但与通货膨胀一样不好,而且有些方面比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还大。市场经济决定于需求足不足,需求不足企业就不愿意投资,就不宜扩大生产。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老百姓买贵不买贱,这样就影响消费、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企业经营上的风险和困难必须自己承受。生产萎缩,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人民生活也难提高。所以,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比老问题不见得容易解决,也许更难。  相似文献   

17.
王旭明 《共产党人》2013,(15):29-31
2013年以来,宁夏农业形势总体平稳,畜牧业生产积极向好,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升。一、当前物价运行情况与全年走势预测据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监测调查,2013年以来,宁夏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1月份同比上涨3.4%,较2012年12月份有所回落,但2月份受节日需求拉动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是: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9.
马亚学 《探索》2011,(2):88-93
在"交易方程式"的基础上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认为近期的物价持续上涨已经进入了通胀时期,这一轮通胀是由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同时也注意到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不给当期经济带来通胀,而是具有滞后效应。通过对货币流通过程中微观变量M2向M1M0流动的论证,发现流动性弱的货币向流动性强的方向转移,会带来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近期通货膨胀是由于外汇占款过多、真实利率偏低、币值低估等因素造成货币超发,同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消费需求增加,房价高涨、食品和农产品涨价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通胀的表象或是通胀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尽管仍是“结构性上涨”,但当前物价的上涨态势仍给中国经济和公众生活带来较大压力。“稳物价”成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基调”之一。为完成这一任务国家将采取多种强有力措施,全力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一方面,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将得到加强,同时,储备体系,价格监测与市场监管也会得到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