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上海《文汇报》登载了一篇短文——《英国人何以厚爱戴安娜》,其中讲道,伦敦几百万人为戴安娜王妃举行了葬礼,规模之大,为历史所少见;出殡时,送葬队伍长达几十公里,飞机停飞、火车停开,商店停止营业。文章说,英国人之所以这样厚爱戴安娜,主要由于戴安娜悲剧性的一生和她生前对广大平民的关心。她突破了英国王室历来对平民冷漠的传  相似文献   

2.
爱心皇后     
一 有一个问题引起我反复捉摸,为什么在英国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戴安娜?英国人的性格是以内向,矜持冷静著称的,为什么这一回一反常态男女老幼当街恸哭? 个中因素当然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播洒爱心的一系列慈德善举,博得了民众的尊敬和喜爱,因此英国人民尊她为“爱心皇后”。 戴安娜与世界150个慈善机构有着密切联系,是英国许多慈善机构的直接赞助者和经纪人,其中有麻风病救助与国家艾滋病信任协会,帮助老年人协会,儿童护理医院等等。她献身于慈善事业是诚心诚  相似文献   

3.
德兰修女曾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给予那些生命受到威胁的人以爱和关怀,她甚至会拥抱一个即将离去的传染病患者。德兰修女与英国王妃戴安娜同一天被上帝召唤而去,我为戴安娜的命运痛惜,却为德兰修女的生命感动。知道戴安娜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而崇敬德兰修女,是因为她的无私和仁爱。今天,当我们还不能从医学上完全阻挡“非典”时,“非典”突兀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知道了钟南山,这位德兰修女式的人物。作为一位从事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院士,他主…  相似文献   

4.
法国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中,古董商人弗兰克就是一位自认为有很多朋友的人。 故事开场时,弗兰克为了买到一件古董而去参加一个葬礼,回来后百感交集,因为他发现算上逝者的遗孀,参加葬礼的只有7个人。可是当他把这个信息告诉共进晚餐的工作伙伴时,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参加你葬礼的人不会比这多!  相似文献   

5.
戴妃之死与以“洋”为鉴□刘恩启享有“英格兰玫瑰”、“亲善大使”美誉的英国前王妃戴安娜,日前因车祸魂断巴黎,英伦震动,世人哀惋,评说如潮,我国舆论界亦多聚焦于抨击“帕帕拉兹”(对戴妃座驾穷追不舍的摄影记者)的恶行,我却由此想到了交通管理的以“洋”为鉴。...  相似文献   

6.
光荣的悲哀     
昭君出塞,这大概是一个普及得不能再普及的悲剧故事了。听瞎子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只让人掉泪。看尚派名剧《昭君出塞》,才知道连汉马都不愿出汉关。有内蒙古的朋友告诉我,昭君并未出塞,她是以死来抗议汉元帝的软弱无能和抗争自己的技人出卖,没黑水河了,冒名顶替者是一个婢女。其实,汉元帝的“和亲”和清西太后的“和约”是一个味儿.都是对外夹侵略压力的屈服.不过前者是进贡美人、后者是割地赔款之别而已。出于对一个悲剧人物的同情,我去了莫须有的青城昭君墓。至此,我才发现我已经成为历史的落伍者了:一个国家之间(汉…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和牛莉聊天是在电话中,她自然、随和的声音让人轻松、愉悦,我便有了见面的欲望。敲定会晤地点时,她说喜欢泡吧,我一听就乐出了声,我爱咖啡厅。两个“臭味”相投的女孩儿一拍即合,为什么不到星巴克咖啡店来一杯美味的咖啡,再来个倾心倾情一席谈呢?当然了,说的是她,我只听。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最佳分析一个杀人案查了好久仍未破案。长官愤怒地问警探:“现在又有人被杀,你什么时候才能将凶手捉拿归案?”警探立正说:“又一个人死了,说明我们又多了一条线索,我们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凶手有罪,只是还不知道凶手是谁。”死前的愿望法官:你就要被枪毙了,有什么最后的愿望?犯人:我希望穿上一件防弹背心。爱情历程你太太跟你刚认识时,她叫张惠芳同志;熟悉了就叫张惠芳;关系再进一步就改叫惠芳;接过吻后叫芳;上了床叫芳芳;蜜月时就心肝baby地乱叫。生过孩子又还原为芳;人老色衰叫惠芳;闹离婚时指名道姓叫张惠芳;法院判决…  相似文献   

9.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10.
当我采访孤儿无意时,她笑着对我说:“我有‘妈妈’,我有爱。”哭泣的小天意天意从小就很懂事,只有两岁的她在医院里,面对患白血病卧床的妈妈,她说:“找不哭,我听话。”可妈妈却哭成个泪人。当护士抱起小天意离开病房时,小天意哭了,她大声喊叫:“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回家。”护士哄着小天意,自己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知道小天意的妈妈再也回不了家了。16年前寒冷冬日里的这一幕,两岁的孩子还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盯打那以后,小天意再也没有看见过妈妈,她常常哭喊着要找妈妈。直到6岁那年,她才懂得,妈妈死了,妈妈再也不…  相似文献   

11.
大哥的坟选在了南山坡上,母亲说没得好死的人是不能入先辈的墓地,应该埋在乱坟岗的。 大哥死的时候41岁,天下着瓢泼大雨,我未能赶回参加他的葬礼。不参加也罢,否则我会一再回想那个令我揪心的场面。 我有两个哥哥。究竟是大哥好还是二哥好,我至今都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12.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浙江莫干山度过蜜月,回到上海以后、宋美龄就使蒋介石同青帮发生一场纠纷。上海是青帮所辖地。青帮有一项规定:每一个要人都要给青帮付保护费。蒋介石过去是定期向青帮支付这笔“费”的;宋美龄的保护费,一直是由宋子文悄悄地替她支付的。关于向青帮支付保护费,她是这次在莫干山度蜜月时得知的。她听了很气愤。当夜,便在枕边向蒋介石吹I风:“我警告你、现在你当上了委员长,是中国最重要的人物了,今后不应再交什么保护费了!”她把最后一句话说得非常肯切。蒋介石笑笑:“‘好好好、听夫人的。”可是这…  相似文献   

13.
童心     
袁章 《新东方》2000,(8):13-13
“我们是七人”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次碰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他问她有几个兄弟姐妹,她回答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两个埋在教堂的墓园里。”她每天晚上都携着点心和小碟子.到那墓园的草地上,独自地吃.独自地喝,唱给她在土堆里算着的哥、姐听。虽然墓园里永远都没有回响,但她浪漫的童心却不曾感到生死间的阻隔。  相似文献   

14.
人的美好,最怕沦陷。《百喻经》里讲到一个故事。有个男人,娶了十分漂亮的妻子,他很爱她,情深意切。然而,妻子却有了情人,想抛弃丈夫。于是,她悄悄跟一个老婆婆商量,说我要离家出走了,你买一个女尸,等我丈夫回来,就说我死了。果然,老婆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时,买了个女尸放在那儿。等她丈夫回来,老婆婆说,你媳妇死了。丈夫信以为真,伏在尸体边哭了许久。后来,他把尸体火化后,拣了几块尸骨放在布囊里,日夜怀抱着。  相似文献   

15.
于人 《今日民族》2001,(10):30-32
从彝族少女李霞的48号病房出来已经三天了,我挥之不去的是那张苍白脸上的微笑,是那双闪动着青春灵气的眼睛。这位今年7月刚从天津美院版画系毕业的高材生,8月份便被诊断为白血病。新的生活刚刚起步,美好的明天正等她去创造,正当她踌躇满志,憧憬未来时,病魔将她击倒。看着她几近绝望后的微笑,看着她与病魔抗争生命的顽强;听着她阐释自己每幅作品的构思,听着她叙述许多编织不尽的梦想,……我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再也放不下的是那份牵挂和责任。其实,李霞最初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1996年,李霞以非常的才华考进在全国…  相似文献   

16.
米歇尔是活生生的时装广告牌 贵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一言一行自然受人重视。不论衣食住行,她的选择业已成为美国人的指标,很有点石成金之效。尤其穿衣之道,美国时装圈以至平民百姓,更有把米歇尔的时装选择,当成潮流楷模。英国《卫报》专栏作家Gina McCauley就撰文剖析这个把政治人物和潮流事物混为一谈的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17.
罗用龙 《黄埔》2009,(2):30-32
在我还是孩提时,就常听我母亲说,我有一位终身着男装的侠女姑姑名叫罗衡。她1949年随宋美龄去了台湾,因此我没见过她。从她留存给我父母的照片中,我知道她是一位内秀外刚、气质风雅的女性;丰满的身材着笔挺的西装领带,一身男装束,又有了一派潇洒倜傥的名士风度。她送给我父亲罗家模的戎装照,  相似文献   

18.
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 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相似文献   

19.
真爱相随     
我是在坐汽车颠簸了九个小时穿过数百里的原始森林后,在河南最西端与陕西交界处,在那片被人戏称为“小西藏”的地方第一次见到关颖颖的。她是太平公安派出所所长张全泽的妻子。由于这里海拔3000多米,一年有六个多月大雪封山,很难得有机会来这里。我听她讲六年如一日如何热心为当地群众服务,以所为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创事业的新天地。于是便有了笔下这个普通警察家庭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赵辉 《台声》2009,(10):42-45
很久没有听见万芳。从2002年发行唱片《相爱的运气》至今,已7年之久。如今的万芳多了不一样的分身。她是音乐节目主持,商业电台黄金时段,她舒缓却热烈地推介边缘音乐。她是演员,表演清单上有2部电影、8部电视连续剧、14出舞台剧210场累计演出,成绩单里有台湾电视最高奖项金钟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评委对她的评价是,“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她写诗,她主持,她依旧是歌手,只是在用不一样的形式唱歌。有人说听万芳,一个人最好,两个人还不错,三个人以上,嗯,不妨换听张惠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