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津政协公报》2014,(10):55-56
<正>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是苏联著名军事家,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但在1957年,他却意外地被苏共领导人解除了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一切职务,从而退出政治舞台。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长期困扰着世人。2007年11月2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揭开了他被解职的真正原因。一、除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1953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  相似文献   

2.
析论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的苏联之行,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国故土,踏入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前的研究并没有给予毛泽东第一次访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苏联长达两个月的访问,其所见所闻对他后来思想上的变化,尤其是对他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20世纪30年代末,蒋介石从苏联接回蒋经国,费尽心思安排他当接班人。蒋经国从在赣南实验"小苏联",到"上海打老虎"引发家族风暴,初涉政坛频频受挫。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内经济上,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圆券政策"拖垮了国民党政府。1948年至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氏父子带走故宫国宝与国库黄金,以台湾作为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11,(10):41-42
<正>1948年9月5日,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八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调查仍在进行中。"要知道,在1948年秋,冯玉祥身死"胜利号"这一事件在西方轰动一时,但苏联报纸对此却讳莫如深。而且,冯玉祥在1948年秋前往苏联绝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亲笔回忆录《孤独相伴》,首次披露了叶利钦曾"自杀未遂"的惊人消息。他在书中这样描写1987年发生的"叶利钦事件":叶利钦作为莫斯科党委第一书记却不是政治局委员,这让他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年夏天,他突然给我写信,讲他对中央委员会秘书利哈乔夫的不满,认为利哈乔夫总拿他当小孩(意指主管人事工作的利哈乔夫迟迟不给他升迁)。叶利钦希望和我好好谈谈  相似文献   

6.
史海一勺     
《乡音》2012,(3):47-47
毛泽东怎样以飞机起落讲哲学1957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起程赴苏联,这是他唯一一次坐飞机出访,也是最后一次走出国门。专机在南苑机场起飞后,毛泽东心情很好,笑着问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你是位哲学家,又是老朋友。我给你出一道题目怎么样?"尤金笑着说:"是的,我是研究哲学的,我们也是老相识了。我争取及格。"  相似文献   

7.
新周 《协商论坛》2013,(8):55-56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公安部为了保证党中央领导人在饮食上的安全与健康,决定配合玉泉山规划改造,在附近建立一个小型农场,即"香山农场"。这开启了新中国为高级干部服务的农产品特供制度。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工作人员、总特灶伙食组组长张宝昌,此前回忆了食品特供制度的开端。先搞"土"的,以后再搞"洋"的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中南海多了两位苏联客人。他  相似文献   

8.
吴振  孔杰 《传承》2008,(2):98-99
霍普金斯是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高级顾问,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问苏联的举动被认为是二战中美、英同苏联关系的转折点,同时也被视为美苏合作的催化剂。不仅如此,在物资调配方面,霍普金斯同样对苏联作了很大贡献。他作为军火分配部的负责人,力保对苏援助不失。霍普金斯还在有关盟国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维护着美苏合作的正常运行,他曾通过协商的手段调解盟国各方,从政治和军事上给苏军减压。  相似文献   

9.
霍普金斯是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高级顾问,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问苏联的举动被认为是二战中美、英同苏联关系的转折点,同时也被视为美苏合作的催化剂.不仅如此,在物资调配方面,霍普金斯同样对苏联作了很大贡献.他作为军火分配部的负责人,力保对苏援助不失.霍普金斯还在有关盟国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维护着美苏合作的正常运行,他曾通过协商的手段调解盟国各方,从政治和军事上给苏军减压.  相似文献   

10.
李立三,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6年,他从苏联回国后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总"中共党组书记,负责主持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工作.他在任期间,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工会工作,多次作过报告和写过文章.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下一站 月球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再次点燃人类由来已久的登天梦想。伴随着200多亿美元的花销,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他感慨道:"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当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时,他并不是不了解拿破仑的教训,只是选择了忽略这个事实。他推断,斯大林一直会因为他们两国之间的互不侵犯协议而感到放心,进攻苏联只需要一场短时间的会战,跟苏联的冬天无关。1941至1942年的冬天应该是温和的。知名的德国气象学者弗  相似文献   

14.
秦军 《群众》2019,(10)
<正>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归国,途经松江省(1954年并入黑龙江省)时,中共松江省委安排他住进了哈尔滨颐园街1号的一栋高档别墅里。毛泽东看了看四周,说:"这个地方不好啊,一个人住在这里,不沾染官僚主义才怪哩。"于是,他问松江省委负责同志现在是住楼房,还是住平房,负责同志回答说:"住楼房"。毛泽东则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5.
正邵力子是近现代中国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与苏联十月革命较早的传播者,他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早期活动。他于1925年5月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处长、秘书长,继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对于黄埔军校有过擘划献策之功。他长期主张国共两党问题政治解决,致力于《双十协定》之签订,因而获得"和平老人"称誉。本文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正>"第600工厂"苏联军工业又称作"国防工业",外界很难了解里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上世纪30年代,以速度见长的苏联伊-16歼击机风靡一时。在苏联战局最为危急的1941年,苏联空军共获得1100架崭新的伊-16,但其中100多架伊-16不是苏联国内生产的。这与中国有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署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确实是毛泽东突破苏联模式的最佳时机。但他把突破苏联模式理解为避开苏联走过的弯路,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制约了他对苏联模式的突破。50年代后期,毛泽东在“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的路子”上犯了“左”错误。60年代,随着中苏论战的逐步升级,毛泽东又转向全力维护苏联模式,把对这一模式的突破性改革看成搞修正主义。至此,对毛泽东来说,突破苏联模式的时机已经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19.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20.
尼克·奈特认为,李达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声望,取决于《社会学大纲》所呈现出的博学。奈特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以苏联哲学为模型,论述主题与方式都与苏联哲学的维度与框架相似,是苏联正统哲学对李达哲学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据。奈特的论述驳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异端"的观点,但他对《社会学大纲》正统性认可的同时,过于强调权力对真理的正统性解读,忽视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中国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