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甭管啥主意,能挣钱就是好主意”的说法对不对。关键要弄清什么是好主意。钱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一种代表,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它,拥有钱的愿望无可非议。但围绕着如何挣钱,却有着正确与错误,合法与非法,高尚与低下之区别。且不说,眼下有的单位或  相似文献   

2.
房子压力的新愁,勾起了年轻人集体记忆中的“旧恨”,网上…度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不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房价已经高不可及”。  相似文献   

3.
文人者,”爬格子簇“之谓也。 文人不可无行,也不可无文。这正如工人要出产品,农民要种粮食,科技人员要出成果,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文人当然要有文。然而,时下很多文人无文,成了“空头文人”,“皮包文人”,给人“第一印象”如何,不用我来多说。考其无文原因,大概有二:一日“二难”(出书难,卖书难),二日不值钱(文人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最近忙啥呢?”“为党打工呗!”我们知道,出门“打工”是为了挣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合理合法,无可非议。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每名共产党员是为党工作,而绝不是“为党打工”。  相似文献   

5.
“甭管啥主意,能挣钱就是好主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两种挣钱之“道”,也就是好主意与坏主意的本质区别。古语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即是从人的正确思想,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辛勤劳动而言的,它十分明确地表明,一个正直的人,要想获取钱财,必须采取正当的办法和途径,而绝不能走歪门邪道。与此相反,“甭管啥主意,能挣钱就是好主意”这种观点,把好主意与坏主意混淆起来,其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策划     
儿子在城里做房地产广告策划,父亲在乡下守地种田。儿子有事没事总爱开个小车往乡下跑,带回不少礼品和钱,父亲害怕儿子的钱来路不明,就有了下面的对话——老子:“你在城里到底干什么?挣钱来得这么快,且悠闲自在。”  相似文献   

7.
下岗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条能挣钱的路,也可以同时选择几条路并驾齐驱,如维修家电兼卖家电零件,兼上门安装家用电器,兼到"职业高中"去给家电维修班的学生讲课。这样你就可以同时拿四个职业的钱。   思路只是为你提供挣钱的线索,要挣钱还应掌握寻找财源的技巧。   寻找"第一"。物以稀为贵,要寻找财源,就得寻找别人没有干过的事。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书店门前地摊上,一位年轻人在出售日食的照片。一位刚买一套日全食照片的老人说:"这种照片有收藏价值。"这项挣钱的点子,何等独特,而且少有人与之竞争。   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8.
有个贫困地区,人们安于穷日子,放着挣钱的活儿不愿干。比如上山砍毛竹,外来的浙江人一天能挣二三十元,而本地人砍了三天就不干了:“太苦了,还是让浙江人砍吧!”于是纷纷下山去过穷日子。“穷则思变”吗?看来不一定。賺钱的砍毛竹活儿愣是拱手让了出去,抱住了穷.让出了富,穷而不思变。过去有过“宁要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军垦新兵     
“俺两个同学在石河子种地挣上了钱,我也想到新疆种地挣钱,根本没想到能当官,俺是捡了个政工干事。”这位带着浓郁河南口音的就是农四师18期新闻培训班学员七十三团政工员赵怀亮。 赵怀亮当政工员难道真是“捡”来的吗?我带着疑问现场采访了赵怀亮。得知赵怀亮2001年9月自愿来疆当了一名农工,自2002年7月  相似文献   

10.
先锋观点     
《先锋队》2006,(4)
我们要警惕腐败和改革赛跑。如果腐败得不到遏制,社会和谐就无法迈出关键一步。腐败分子除了模仿西方奢华堕落的生活方式外,还有旧社会封建式的“敛财富家”光宗耀祖的意识。其结果是“荫及后代”成了“殃及后代”,“光宗耀祖”成了“毁宗败祖”。古人说,钱可以“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但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记住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一定要警钟长鸣,记住比钱更强大的力量是坚定的信念。每一任领导干部所做的工作,都只是整个事业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前任要奋发有为,努力为后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钱”字大为风光,不知不觉间从“粪土”的地位跃升为“至尊”地位,这种变化来之迅猛,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是乎,有些人在金钱的冲击之下,便发烧发热乃至发昏了,除了一个“钱”字,其它什么都看不见了。下列种种现象,各类报刊常有披露,你看:缺德商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漫天要价、强买强卖,甚至给鸡、猪“注水”,为的只是一个“钱”字;不法商人,枉法“法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图的只是一个“钱”字;无耻文人制造“黄色染缸”,毒害社会与民众,图的只是一个“钱”字;某些医院、医生坑骗病员、收受“红包”,为的只是一个“钱”字;有的酒店不顾国格,搞“跪式服务”,为的只是一个“钱”字。“三陪”女以色相为商品做皮肉生意,为的只是一个“钱”字;身居官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甚至贪赃枉法,为的只是一个“钱”字。此等皆为“要钱不要脸”之举。有的人见危难不救,以给钱多少作条件,“钱”当头,这是“要钱不要义”。更有甚者,一些亡命之徒则“要钱不要命”,上海电视台不久前报道的一个民工为了18元钱毒死同伴的案例,便是诸多“要钱不要命”恶劣行径的事例之一。  相似文献   

12.
编后随笔     
季牧 《前线》1994,(19)
“甭管啥主意,能挣钱就是好主意”,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价值取向。这里“挣钱”是目的,“主意”是手段,讨论它对不对,实际上就是讨论目的对不对,手段对不对,目的和手段采取这样一种联系对不对。先看手段。这种价值取向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是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为了“挣钱”而坑蒙拐骗、搞假冒伪劣、甚至偷抢等等现象,这就更加增强了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修行者听我说当今之计守静读写为要时,批评我说,你现在是要动的,你不出来哪有出路?但出门交往,朋友们三句话不离挣钱。一个在好几个单位做顾问的法律学者说他懒得写文章,写文章至少一个字要一块钱吧,问我一个字是多少钱的稿费。另一个作家则说他的书起印数是多少,问我的书销量如何。一个台湾的学者逼问我需要多少钱可以生活,我嗫嚅地说出一个数字,一百万。  相似文献   

14.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对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石匠则有更高目标,他要做到最好。而第三个石匠却有梦想,他要建筑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故事中,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  相似文献   

15.
正阿朱和她丈夫"清道夫"就像那句话"人生有一半是问题,另外一半是如何解决问题。"前半句说的阿朱,后半句是说她老公。阿朱负责挣钱生活,她老公负责思索生活的意义。表面上看阿朱和老公优势互补十分般配,阿朱主管家庭的物质文明,老公主抓家里的精神文明,阿朱的生活除了购物,就是在挣购物的钱。当阿朱倾诉打理公司挣钱辛苦的时候,"清道夫"一边品茗一边清谈老庄,教导阿朱莫放春秋佳日过,要学会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人的郑振铎似乎对“文人”这一特殊的职业特别敏感,先后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试就他的文人观作些分析。一、郑振铎认真地科学地考察了文人的诞生史及其地位和作用。“文人”一词最早是指具有文德的人。迄汉代之后,遂指擅长文章的人。王充《论衡·超奇》:“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什么是文人?郑振铎说:“所谓文人也者,原是人们自己就性之所近所选择的职业之一种”,“是人类社会里的一小部分的人,以其写作的技巧,被认识为专门的‘作者’或诗人或小说家的,…  相似文献   

17.
新年三愿     
朱铁志 《党建》2009,(2):64-64
新年试笔,向来是文人的雅事。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股市萎缩、房市低迷,不少清高的文人也成了地道的“套中人”。套牢的不仅是两市中那几个钱,更是日渐枯萎的信心。朋友们聚会,免不了感慨欷欺一番。叹时运不济,叹自己判断不准。一时间,都有些灰头土脸,不知如何是好。此时,“雅兴”自然少了一点。但古来的遗训不可偏废,新年祝福不能省略。套用一句社论语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鼓足勇气、提振信心、直面危机、战胜自己。  相似文献   

18.
文人之间,戏称编辑写作为“爬格子”。稍具想象力者由此三字立马可于脑海中浮现一幅生动画面:一位文人伏案疾书,忽而凝目虚空作思索状,忽而愤愤然将写了几行字的格纸撕揉搓……另有文友更有妙论:所谓“爬格子”,是说没有方格稿纸便不会写文章!总之,文人写作的艰辛,由这三字可见一斑。仅有格纸还不够,文人还依赖笔。人们常挂在口头的“如椽大笔”、“一挥而就”、“笔下生花”。“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等等,都与笔有关。而写得一笔好字、拥有一管好笔,也都是足以令文人钦羡乃至毕生追求的。谁曾想,现如今,情势大变。文人想…  相似文献   

19.
由县委书记骑“倒骑驴”说开去□林雨报载,黑龙江省依兰县有关部门要对骑“倒骑驴”(人力三轮车)的人员征收管理费。县委书记何甫声对此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深入实际当了一回车夫,切身感受到了骑“倒骑驴”挣钱的滋味,并当即作出决定:“倒骑驴”的“管理费”一律减免...  相似文献   

20.
快乐大叔 《党课》2007,(8):104-105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如繁星,但称得上“可爱”的却不是特别多,在这少数“可爱”的文人里面,苏东坡实在要算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