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涛 《法律适用》2011,(10):72-75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因犯罪风险而停止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犯罪的进行过程中并没有遇到现实的犯罪阻碍,但是如果不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就有可能在未来承受相应的不利后果,行为人基于对这种不利后果的考虑而停止犯罪的,例如,行为人甲闯入乙的家中,欲对乙实施奸淫行为,甲在制服乙的反抗后,正要实施奸淫行为时,  相似文献   

2.
汪薇 《法制与社会》2010,(13):117-117,119
公诉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主动追究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诉讼活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当代公诉工作的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但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有时候是一付“跷跷板”,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往往会轻忽保障人权这一价值目标,而过于关注保障人权,又容易使犯罪泛滥。公诉工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两大价值目标,做到既有效惩罚犯罪又充分保障人权呢?本文认为应当坚持“惩”“护”相济的原则,切实做到该惩则惩,当护则护,惩中有护,护中有惩,有例重有针对的保障两大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规定的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其中,“明知是犯罪的人”中的“明知”应当如何理解?“犯罪的人”的具体范围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新刑法彻底废除了类推制度,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但一部刑法典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犯罪,所以笔者建议将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其具体构成特征的犯罪单列为一类──无名犯罪,并建立一种新的无名犯罪定罪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5.
孙振  孟琦 《法制与社会》2012,(3):288-289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总体态势。但是在这种全球相互支融的大环境下,本来就寄生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犯罪,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交流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蔓延。涉外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也卷着全球化的大潮席卷了全球,给全球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为了让大众更好的认识涉外犯罪,本文试图从概况入手对涉外犯罪进行较为全面的的探讨,以期能对这一新型犯罪问题向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于绪芬  左杰 《天津检察》2008,(5):35-35,42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在理论上称为“赃物犯罪”。赃物犯罪作为妨害司法罪的一种犯罪形态,它的社会危害性表现为“妨害司法机关顺利追缴赃物与从事刑事侦查、起诉、审判的正常活动秩序”。但是司法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即行为人对赃物的掩饰、隐瞒行为没有妨害到或足以妨害到司法机关正常的活动秩序,那么,这种情形应否认定为未遂呢?  相似文献   

7.
成克杰案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终止:成克杰位居高官,是什么驱使他走向犯罪道路?从高官到死囚,成克杰又经历怎样的心灵历程?面对犯罪高官,我们检察官应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高官犯罪,我们检察官应采取什么样的技巧和策略?为此,本刊特编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徐苏尜同志撰写的文章”公诉成克杰”。相信该文能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秦阳 《法律与生活》2010,(17):50-51
这些黑客疯狂的动机是什么?美国发生的世纪网络犯罪大案,为人们展开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犯罪黑数问题一直是犯罪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确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编入官方刑事统计中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的大量存在不仅破坏了犯罪一刑事责任一刑罚三者之问的关系,削弱了刑罚的威慑功能,而且会使犯罪人产生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犯罪的增加,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威胁。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狱内犯罪黑数(余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监狱统计资料来看,犯罪黑数在服刑人员中还存有较大的比例,成为刑罚执行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监狱的安全。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必要的研究,以便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维护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刑法理论当中,犯罪预备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犯罪发展阶段中的犯罪预备阶段,强调过程;另一种是指犯罪发展阶段出现的停顿点——犯罪形态和犯罪预备。这里指得是第二种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刑事法各学科得以整合,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主张以刑法学为核心,结合刑法的研究和刑法之外对刑法的相关研究,形成对刑事学科立体统一的思维模式。而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二元交叉型学科,不仅受到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影响,也受到刑法观和犯罪观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不同的犯罪观会引导犯罪心理学研究者使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来确定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原因理论及结果应用等,导致学者之间的观点迥异,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因此,如果将刑法观和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会为我们解决理论上的诸多争端寻找有效的途径,也会为促进刑事一体化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犯罪直接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与重新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进行实证性研究得出,在三类犯罪成本中,犯罪风险成本对重新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最大。风险本身的存在就说明犯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刑事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原则,提高犯罪风险成本,将犯罪控制在一种有限的范围和数量以内,这也是政府在打击和预防犯罪方面较为合理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恐怖主义“人体炸弹”犯罪作为恐怖主义爆炸犯罪的一种,也是现代恐怖袭击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危害巨大、成功率高,防不胜防、自杀性等特点而危害相当大。而恐怖主义“人体炸弹”的犯罪嫌疑人,是在什么样的心理支配下实施这一特殊犯罪的呢?究其动因,大致可归纳为认识的偏执性、归因偏见、漠视法律的反社会意识、仇恨体验的深刻性、坚忍的意志品质、狂执的烈士动机等。而随着国际社会局势的发展,恐怖主义“人体炸弹”犯罪将进一步呈现上升态势,个案和系列爆炸结合起来、利用高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亚文化群,其犯罪行为背后具有相应的亚文化特征。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亚文化特征以传统礼教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表现出来,起到聚集组织力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除了具备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一些亚文化特征之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追求经济利益、积极寻求“保护伞”并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为有效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的蔓延,有必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现已成为修正刑法典的主要形式,但考查刑法实施以来陆续出台的六部刑法修正案,都有扩大犯罪圈之倾向。犯罪圈应是动态的,动态犯罪圈必须是一个"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双向并举的过程。基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分则中存在可以除罪的罪名的情况,应考虑以刑法修正案作为"非犯罪化"的途径和出路,从而将动态犯罪圈保持在一个健康高效的状态,以更好地打击犯罪,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原“天上人间”部门副总孙立霞介绍卖淫案进行宣判,判处孙立霞有期徒刑4年,罚金人民币8000元,另继续追缴其犯罪所得人民币6500元。宣判时,孙立霞年仅24岁。一位花季少女是怎样一步步滑入犯罪的泥淖的呢?  相似文献   

17.
陈雷 《犯罪研究》2008,(2):20-2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第一项全球性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专门法律文书;国际腐败犯罪是该公约确立的一种新类型的国际犯罪,构成了公约的基本内容.本文根据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对国际腐败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提出了国际腐败犯罪的概念,提出了“国际腐败犯罪属于国际犯罪的范畴,具有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观点并进行具体论证,进而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综合分析和论述了国际犯罪的构成特点.并且认为,这种新型的国际犯罪还必须转化为各缔约国国内法的犯罪形式,成为各国国内法律规制的一部分,才能有效地制裁腐败犯罪。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的发展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带来了次贷危机等世界经济方面的无政府主义倾向,造成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导致人类道德水平的倒退和法律中体现的正义精神的堕落。因此,需要用法律全球化来阻止这一进程。互联网犯罪、环境犯罪和国际刑事法院以及毒品犯罪和反腐败方面的法律全球化的例子表明,迄今为止,这些建立全球性刑法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秉承其法律上的霸权主义政策向国际社会推行美国的刑法思想,欧洲大陆刑法的基本法律原则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应当在认同不同国家的刑法理念互相妥协与平衡之必要性的基础上,建立一部公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全球刑法。  相似文献   

19.
大地作证     
阿碧 《检察风云》2012,(24):44-46
在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当一位受到冤枉的嫌疑人难以摆脱犯罪嫌疑时,他或她往往会悲愤地大喊:"我是无辜的!苍天可以给我作证,大地可以给我作证!"大地真的能为案件提供证据吗?事实上,科学家利用大地作证破案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让大地作证,是利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来寻找证据,相关研究丰富了法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法医地质学(Forensic Geology)。简单地说,法医地质学是指人们利用地质学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调查犯罪证据的一门科学。法医地质学涉及与大地相关的一些要素,包括岩石、沉积物、土壤、空气和水,以及更为广泛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水路交通肇事犯罪与道路交通肇事犯罪, 虽然都属于交通肇事犯罪,但两者有不同的特性。目前,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主要是依据道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性制定,不能完全适用干水路交通肇事犯罪。因此,水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犯罪主体要区分驾驶部与轮机部船员等,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应将“人员失踪”引入定罪量刑标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