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我国法院目前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每年以约20%的速度递增,2005年已达18万件。今年我们中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仅是国营东红农场与职工劳动争议案就有三十余宗上诉到我院。由于劳动争议同时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既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要保护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不妥善处理好这些案件,势必会引起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尖锐化,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局面。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劳动合同法》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快速增加,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了更广泛的保护。然而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举证能力差的弱点也更明显的显露了出来。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1年发布过两个司法解释,明确了在几种情况下可以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但这在实践中仍显不足,本文就劳动争议诉讼的特点,对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称《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来,北京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的案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其中不乏用人单位因违法侵犯劳动者权益而遭受起诉的案例,但是随着用人单位用工日益规范,劳动者因误读法律甚至维权过度而提起的诉讼,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此种案件的存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也不利于劳动者自身利益的保护,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常  相似文献   

4.
梅亚兵 《法制与社会》2010,(18):287-288
劳动争议整体收案数量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还涉及群体共性的利益,此类案件中双方的利益对立较为凸显,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劳动争议案件的妥善解决,关系社会稳定,因此对该类案件大幅上升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就劳动争议原因等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把握,以求能积极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并使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岳海龙 《法制与社会》2013,(24):251-252
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涉及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对用人单位用工有直接的影响,对现行劳动法作了较大地修改和调整,使这部法律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基层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很多问题都凸显出来。劳动争议相关法律条款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和补充,但基层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疑难法律问题仍层出不穷,给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结合审判实践,针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时效问题、举证责任、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及证据认定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我国劳动法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出台。国家也同时出台一系列保障劳动者权利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我国在保障劳动权益上已重拳出击。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劳动争议案件较往年明显增加。但在这其中,也出现一些劳动者高价向用人单位提出索赔的案件,这其中有一部分合法合理的诉求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更多的高额索赔却未获得支持。在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的今天,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劳动者维权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法槌敲响时,作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均有可能面对败诉的结果,而导致他们败诉的原因则各异。为帮助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合法、诚信维权,本刊特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庭法官对劳动争议纠纷的部分败诉原因进行梳理,以期为劳资双方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渊 《法制与社会》2012,(13):165-166
随着我国劳动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上的逐步完善,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有关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相关法制建设正在逐渐趋于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严谨化。劳动者的权益更加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同时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被逐步唤醒,相对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则急剧增长,甚至在2008年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井喷局势。很多之前的隐形问题开始被放大而显现出来,形成了劳动争议案件相对特殊的特征及问题,对法院的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尝试粗浅地分析下特点、原因并提出点粗浅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一直处于“井喷”状态。在一起起劳动纠纷的背后,是劳动者的血泪和无奈,也暴露了用人单位的管理漏洞。  相似文献   

10.
《法庭内外》2009,(4):55-55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北京市延庆县法院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比2007年同比上升193%。近期,该院对此类案件进行了调研,发现此类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案件总量持续上升,案件增幅更为明显?二是经济利益是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焦点。三是主体类型趋于集中,劳动者一方为农民工的占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一方则主要集中于股份制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四是争议标的呈多样化,表现为追索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违约金、失业期间损失以及索要户口、人事工资档案等。五是诉讼双方对抗激烈、调解难、上诉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仅用三个条文搭建起一裁终局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极大地损伤了该制度的价值。本文对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适用中涉及的案件适用范围、用人单位的反诉权与上诉权、劳动者起诉与用人单位申请撤销、劳动者申请执行与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劳动仲裁法》司法解释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体现为"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社会及法律地位上不平等性,对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提出了特殊要求。本文拟就我国现行法律性文件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定作简要归纳与分析,思考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有其必然性、长期性和普遍性。劳动的过程是劳动各方的合作过程,也是劳动各方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合作与冲突相依相伴。①近年来,劳动者合法权益遭受用人单位侵害的现象屡屡发生,劳动争议总量和涉及人数持续上升。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自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年增长率达36.3%,涉及人数平均年增长率达41.3%。劳动争议的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庭内外》2006,(8):55-55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针对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明显上升的特点,从切实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出发,于近日出台了7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树民 《证据科学》2020,(2):172-178
我国劳动争议的证明责任规范呈现碎片化、粗糙化倾向,实务中存在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二元结构理解的混沌状态。司法实践呼唤劳动争议证明责任规范走向体系化、精细化,客观公正目标的实现需要主观证明责任的理性回归。文书提出命令和证明妨碍制度提供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主观证明责任的契机;立法规范应当立足待证事实,完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客观证明责任理论体系。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中工资待遇、管理行为和公司单方控制证据的特别事实要件,应由用人单位负担客观证明责任,其余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应符合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一般立场。  相似文献   

16.
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秀 《律师世界》2001,(8):31-34
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劳动争议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不妥善处理这些争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劳动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加以保护,以便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因此劳动争议要求合法、公正、及时处理,以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矛盾激化,产生不应有的后果。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又称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处理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将会大幅度上升。笔者结合律师办案实践,拟就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产生原因、预防和避免对策等问题,略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诉讼。诉讼的主体是特定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没有严格依照劳动法的规定,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致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主要特点有;1、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原告身份提起诉讼的多。由于我…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重视民生的建设以及普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劳动争议案件也随之攀升,在这其中确定劳动关系方面的诉求成为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基础环节,如何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需要正确的适用法律。本文便是从劳动者劳动关系入手,分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现实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以至真正在处理确定劳动关系案件中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特区法坛》2007,(2):13-15,21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劳动关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的、稳定的行政化劳动关系逐渐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样化、复杂化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类型和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适应,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日益增加,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纠纷主体日益多元化、群体化。而且由于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切身利益,这些劳动争议案件往往蕴含着尖锐矛盾。极难调处,给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严重隐患。以海口地区为例,近年来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不仅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处理和转制企业职工身份转换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私营、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劳资问题。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因此,如何依法有效地处理相关劳动纠纷案件,协调好劳动关系。化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依法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刘晓荣 《政府法制》2009,(21):54-5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明显提高,但劳动争议逐年增多,处理难度明显增大。同时,劳动争议处理周期过长,导致企业办案人员明显不足,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极易引发事端,有些集体劳动争议事件处理不好,还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积极有效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