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4):4-4
管理学大家、"社会生态学家"彼得·德鲁克以善于对长时段的社会形态变迁做出准确的预判而闻名。当被问到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时,德鲁克这样回答:我不做预测,我只是望向窗外,看看那已经发生的未来。这一回答充满了禅意,也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气息。未来,是人的创造,但人不是生活在虚空之中,不能任凭主观意愿随意挥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7)
正VR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最前沿的热点,并将引领未来的趋势,或许还会根本性地重构人类世界。这是《南风窗》记者感到最困难的一次访谈。它实际上已经不叫"对话"了,在知识的"地位"上,我只有提问和请教的份。访谈的对象是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教授。这是一个值得倾听的身份。但让我感到困难的不是这个身份,而是翟教授的另一个身份: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26)
正这个世界确实已经变了,无论是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的社会。无数东西正在潜伏、生长之中,也必将构成"未来的现实"。我们还无法去描述未来的面貌,但得做好心理准备。按照惯例,我们总是要回顾这一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如何演化的,然后,再看一眼2017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我们在尽力去让"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个有规律的社会演化链条变得清晰些。但在今年我发现,要预测一下未来,真的需要想象力。活在娱乐中在本刊2015年第26期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记得有一首歌里唱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今年33岁,在经历了人生沧桑之后,我也要说“我的未来也不是梦”。也许有人会说我故弄玄虚,但如果你听完我的故事,也许会倍感沉重了。  相似文献   

5.
德雷泽:我很荣幸能主持两位的讨论。两位都各自写出了有趣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著作,尽管在其中你们对于未来世界秩序的意见大相径庭。拉赫曼相信"焦虑时代"意见大相径庭。拉赫曼相信"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已经来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权力乃至普遍意义上的西方  相似文献   

6.
焱焱 《当代世界》2011,(5):54-56
纵观历史,20世纪头二十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转折,而本世纪的头十年,世界已经见证了一系列惊人变化的产生。按照马丁·沃尔夫的说法,本世纪头十年历史性的转折已经出现,而未来十年还将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张墨宁 《南风窗》2013,(15):47+50-51
今天的中国,人在心理状态上"变狠",已经不仅仅是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才会产生的情绪。特定观念和价值符号下形成的群体之间的分裂,相互"斗狠",隐喻着这个社会令人担忧的未来。"今天杀狗的时候发现这条狗皮非常柔软,所以我决定把皮剥下来做皮垫,然后就在狗腿上割一刀,再把皮活扒下来,然后准备做烤全狗,可是当我把皮都给剥下来的时候这条狗竟然没死,还在欢乐地叫着,所以我只能再用刀把它的头给割下来,然后大卸八块。"  相似文献   

8.
在还没有完成90式汰换 74式的工作时,日本下一代坦克项目就已经上马了,未来的陆战平台是什么样的? 也许日本人的未来坦克计划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来信     
《南风窗》2016,(1)
正1我无法淡忘《南风窗》对我的震撼。那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学校门口侧有个铁皮书摊,某天我翻开了一本杂志,竟发现里面的文章独特的内容和观点。虽然不能完全看得懂,但还是被这本杂志迷住了,从此我是每期必追,渐渐至今……即使在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学生时期,我也知道自己的未来无论如何,起码我已不会堕落成社会垃圾了。家里各种杂志书籍林林总总,但却没有几期《南风窗》留着,因为我知道,这份杂志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看,对于感  相似文献   

10.
记者:当前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已经影响到欧洲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塞浦路斯目前国内的情况如何?为应对危机做了哪些努力? 基普里亚努:当前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困境,给人民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欧洲,人们开始怀疑欧元区和欧盟的未来,特别是经济联盟的未来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1.
今年“五一”假期,我回了趟我的外祖父母家,河北固安农村.那里是经常被我念起的第二故乡.我的童年曾被父母寄养在那里,到了该入学的年龄,还在那里上了一年小学.那段校园生活是一段让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时光. 如今,那所学校已经停课,校址已经被卖掉了.我不顾亲友的阻拦,执意要再去看看,迎接我的是一把锈迹班驳的大铁锁.那曾经的校园,一片岑寂.几排简陋的红房子,已经四十多年了,也没有改变过,那样子,仿佛是我昨天才刚刚离去.我的心就在这一片沉寂中沸腾着.  相似文献   

12.
范泽木 《法制博览》2011,(12):53-53
当我敲下这行字的时候,你们的小学生活已经结束。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你们已经站在了毕业的门槛上。你们跨出小学的门槛,进入更广阔的天地。我,其实是应该为你们感到高兴的。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8):8-8
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他一条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他说声晚安,却发现他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了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对方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下子飞得很远,我试图去抓,却怎么也抓不住。真的有这么急吗?连让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相似文献   

14.
正我爱我的祖国,在激昂的国歌声中,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1997年,我18岁。高考前夕,我们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飘起,电视里嘹亮的国歌声把我从繁多的习题中召唤出来,我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努力,我一定要去天安门看国旗。那一年我考上北京的一所学校,看到了天安门升起的国旗,感到如此庄严神圣。2001年,我毕业了。想到了未来的前途,我很迷茫。听到国际奥组委宣布第29届奥运  相似文献   

15.
杨军 《南风窗》2012,(10):15-15
如果一个民族对腐败整体适应,习惯了在腐败的框架下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如果腐败已经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生活方式,这个民族未来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我写作,那是因为我已经写出了作品。我之所以要写,是借以表达我的思想,想象,简言之,抒发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前往延庆看望孟广臣同志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电话里,见面时,总是一次一次提及。我和老孟认识已经有30多年了。大约是在1973年,我们同在崇文区的东兴隆街写作,那时的老孟,已经是很有影响的农民作家了。他为人淳朴宽厚,为文严谨认真,给我和当时一大批青年作者很大的影响。此后尽管疏于音问,然心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午休时间捧本《工会博览》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被同事们笑称"饭后的精神食粮"。一天,当我再次翻开时,一篇名为《职工们的春天计划》的报道映入了眼帘。大家的春天计划好不热闹,有的相约骑行,有的参观博物馆,有的周末踏青,有的去旅游。不经意间我望了望窗外,楼后的两株玉兰已经绽放了笑脸,桃树枝上结满了鼓鼓的花蕾。春天到了,我还埋头在工作和家务中忙碌,还低头在都市的地铁里匆匆和时间赛跑,全然没有感受到扑鼻的花香和枝头小鸟的召唤。合上书,看同事们有的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是啊,忙,不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21岁的我来到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今日东方。时光飞逝。这些年来,我在这里不断成长、进步,换来了一个崭新的我,一个更加强大的我。大学的我,担任学生会主席职务。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夺得了校园主持人大赛冠军、演讲比赛冠军,被评为校园十佳歌手。毕业后,我就有一个愿望,希望我的优点和特长能在未来的企业里被重视和培养。今日东方,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  相似文献   

20.
笑容     
正距此事发生,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每每想起来,却如昨日发生的一般。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幼儿园的小凳子上坐立不安——我又忘记带彩笔了!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了。我孤零零地坐在那儿,看着其他的小朋友在纸上酣畅淋漓地创作。我在等我的父亲,等他来给我送彩笔。"叮铃铃……"教室里的电话响了,老师接起了电话,说了一句,"让他进来吧!"我知道,是父亲给我送彩笔来了。老师走出了绘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