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7,(10)
<正>生命意识是跃动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安分的灵魂,正是由于它的观照,无论是表现人生短暂和死亡终至的"死之慨叹",还是表现仕途坎坷和相思离别的"生之悲怨",或者是企图超越生命痛苦和追求生命自由的"及时行乐",都闪现出顽强生命的光辉。正是因为诗歌彰显了对生命问题的理性思考,才使《古诗十九首》实现了由世俗生活境界到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美学的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上承诗骚、汉乐府,下启魏晋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综合归纳,其过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体现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其次体现了从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过渡;最后体现了文学从“庙堂”化到平民化的过渡。它的这种过渡性给我们展示了汉末思潮的涌动和变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慧玲  张慧 《传承》2013,(11):140-141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慧 《传承》2013,(13)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发了八首优秀廉政歌曲,其中有一首《<清贫>颂》:“《清贫》是风,放飞理想与信念:《清贫》是雨,冲刷豪情更凛然。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高风亮节写肝胆”读了这首《<清贫>颂》歌词。我不禁想起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清贫》一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8.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关雎》中"君子"应属大夫或士阶层,结合《诗经》中"君子"情形,可知"君子"此指已有脱离具体人物而泛指的趋势;"淑女"之阶层身份应与"君子"相应。二者都属以道德内涵为标识的群体性指涉,而非实指个体。二者的匹配,是在昭示特定阶层内男女以道德品行为基准的情感选择模式,具有"范本"意义。《关雎》的原初性质,应是"天生"的仪式乐歌,用以指导垂范。寻绎载籍,其乐曲结构应较为丰富,在不同的礼仪场合,可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歌唱,甚或与其他乐歌合奏。施用于多种礼制,说明其表演为当时各个阶层所广泛接受,属于当时流行文化的重要代表。《诗》首《关雎》,应与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曾小梦 《求索》2011,(8):254-256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其记载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下迄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五百多年历史。其中引《诗》37处(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引《诗》风尚、人们对《诗》的接受、阐释以及《诗》在当时的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魏红梅 《求索》2011,(9):207-208,78
《怀仙感遇赋》是清初诗人丁耀亢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首自传诗,也是其诗集《陆舫诗草》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既对了解丁耀亢54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对探究丁耀亢诗歌创作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於是"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的词语。《论语》、《孟子》中的"於是"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则用在句尾,位置不同用法不同,体现了当时汉语的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川籍儒者周洪谟"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其《春秋》学思想主要散见于所著《疑辨录》中。周氏对《春秋》"经文文本"、"周正时月"以及"训经之传"进行了辨疑,所论多出新意。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常事不书"、"书以记异"等《春秋》书法观;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春秋》"尊王"、"崇礼"、"奉天道为政"等经世大旨。  相似文献   

15.
马镇 《前进论坛》2008,(11):61-61
楚辞《渔父》是一首不被一般读者所熟悉的诗篇,但就像《离骚》一样充满了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这两位痴情人一年一度的相会牵动人心。历朝历代咏颂七夕的作品数不胜数,七夕节也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古人如何过七夕?从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描述牛郎织女相思的愁苦,艺术地展示了被爱情折磨的苦痛伤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相似文献   

18.
《东君》一直都是在有关《九歌》研究中颇受争议,尤其是对《东君》在《九歌》中的位置,因其涉及到"东君"在荆楚之地巫祭的神次和楚人的巫俗心理认知。论者认为应保持王逸《楚辞章句》的原貌,即《东君》位居第七,而不是位尊第二位,此文略加论证。  相似文献   

19.
刘生良 《思想战线》2011,37(5):73-78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天地大美、"虚静"养神、"以天合天"、"言意"之辩、遗形取神、"法天贵真"以及文艺否定论的"正"与"反"等。庄子在《寓言》、《天下》两篇中对自己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更是现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论,也是我国最早的象征、浪漫文学创作论。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政协公报》2011,(5):34-34
<正>《国际歌》原本是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战士欧仁·鲍狄埃于1871年公社失败时创作的一首长诗。在鲍狄埃去世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以满腔激情为长诗谱曲,从此,这首歌唱遍全世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国际歌》的原名,它的法文名字"L,Inteinationale",其实是"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工人协会"是以马克思为灵魂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当时简称"国际"(后被称为"第一国际")。这首歌后来被称为《国际歌》,大抵与此有关。国人熟悉的中文版《国际歌》有3节歌词,这其实是照搬苏联的结果,而鲍狄埃的原版作品,却有6节歌词。1900年12月,正在从事秘密斗争的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节和副歌歌词刊登在《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