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针对崂山民俗文化保护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继续推进非遗普查申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传承管理机制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做到后继有人;整合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搞好节庆、庙会活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手工艺产业群;打造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移风易俗,创建倡导文明礼仪;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农村,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弘扬农村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令人忧虑的农村民俗文化现状,必须采取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即:全面调查,科学规划;抢救保护,搞好传承;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开发产业。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一个民族历史的延续、社会结构的完整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生态移民既是一种改善当地环境、使移民脱贫致富的经济行为,更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变迁过程,少数民族文化和迁入地文化在冲突、碰撞的过程中面临着融合、同化甚至消失的危机。当前法律法规不系统、权利保护意识欠缺以及权利保障不力等因素都造成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法律保护的困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及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以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民俗文化犹如城市的"基因",需要发掘、保护、传承。如何构建具有地方魅力的武汉民俗文化,是一个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武汉城市民俗的因袭与传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为武汉城市民俗文化构建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南宁市发展、有效提升南宁经济首位度的巨大引擎。南宁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渐形成,但也还存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和困难。南宁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着力建设主题文化公园,构建民俗文化园区,建立大型文化贸易集团;还要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立高端创意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其发掘利用意义重大。聊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十分丰富,但一批优秀的具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正逐渐流失消亡。近年来,民俗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应积极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满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由于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历史原因,满族民俗文化正逐渐衰落,濒临着失传的困境,抢救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其投入,合理挖掘、开发民俗文化,使传统民俗得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自强精神,塑造了民族的优良品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让“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能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于传承和保鲜,更使之永远处于弘扬发展的状态之中。只要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辽宁是民俗文化的旅游大省,本文在分析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蔚磊 《工会论坛》2009,15(5):145-146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民俗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被破坏。利用和保护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章立足于我国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为我国的民俗文化保护献计献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形成了大量各具特色、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这些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事关该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民间文化生成、传承、创新与开发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智力劳动,引入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充分实现民间文化资源的内原性保护。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实现民族地区发展权、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是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理基础。民间文化传承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应遵循文化保真、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基本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科学处理好文化资源独占与共享、文化法制资源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民间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双重转型",重塑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法律构造。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我们对故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追忆与怀念,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最温暖的情感。然而现在对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如盲目破坏,低品质、同质化建设趋向明显;一味求大求全、盲目攀比;过多地重视城市,而不注重农村建设。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原真性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景观基因;传承民俗文化,留住美丽乡愁;打造民宿文化,创新乡愁文化传承载体;积极打造特色小城镇为主体的新格局是"留住乡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 ,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 ,进行持续的战略创新。与此同时 ,企业也在对企业的价值链、目标、文化的进行某种形式的传承。创新与传承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互动的。本文针对目前企业在发展战略创新中传承缺失的问题 ,提出我国企业有必须注重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价值链方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互动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坚持价值坚守、多元互动、互利共赢和特色化的原则,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更新互动理念、以共担人才培养重任为核心提升互动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丰富互动内涵,构建地方高校、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等主体协同参与的全方位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高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不仅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与使命,而且对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外经典文化的传承与自新、社会现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大学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分析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关键要强化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建设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端正保护意识 推进民俗文化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开发促生产力发展,以生产力发展促民俗保护,既发展经济,又可达到民俗文化保护的愿望,这在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多数地区已经得到验证,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开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统称。它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对于山西民俗文化来说,其道德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民俗文化具有培养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提升青少年的知识素养、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形成青少年健康生态观以及养成文明习惯等功能。在阐发民俗文化教育意义时,应结合学科教学,开发民俗文化课程,特别是要合理设置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  相似文献   

19.
陕西民俗文化从不同侧面记载了陕西人文精神的变化和发展,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发性、原始性、奇奥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变迁的基础上,探析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陕西民俗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特色之源。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青岛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全球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冲击,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功利化等。保护好发展好青岛的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融入民俗文化精神,形成青岛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建立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公众参与机制;以世园会为契机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和宣传青岛民俗文化品牌;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采取多样化途径,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