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宁博 《行政与法》2004,(8):110-113
民事诉讼证据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完善我国入世后的法制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民事诉讼证据中的举证责任、自认及判断证据的标准等进行分析阐述,以揭示它在审判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绝大多数犯罪行为,都要造成一定的物质损失,因此,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多,实践中也常被忽视,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正> 新《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用八个条文对民事诉讼当事人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民事经济案件的千差万别,审判实践中确定当事人仍然是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司法实际有关问题,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民事诉讼法典的几个问题白绿铉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诉讼观念,必须进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和审判方式的改革。为此,十分需要认真地研究和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特别是关于解决民事和经济纠纷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内容,是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54条和我国刑法第31条的规定进行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的日臻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内容也明显增多。由于上述法条仅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般范围和处理的一般原则,远远不能适应已出现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并且在有的情况下已直接影响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因此,急待于立法、司法解释的补充和完善。现试就以下六个问题发表如下意见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6.
<正>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由于法律对如何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法学界和司法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颇不一致,常常影响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对国家、集体和公民财产的保护,影响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教育和改造,因此,对这个问题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刑事诉讼法对哪些人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未作明确的界定。因此,对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进行探讨,是必要的。笔者这里仅就附带民事诉讼被告的几个较为典型的问题谈点管见。一、关于在共同犯罪中有的刑事被告人同伙其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能否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的问题在共同犯罪中,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而构成犯罪并使他人遭…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85)鲁法民字第36号《关于民事诉讼收费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在进行调解时,第一审的诉讼费如何负担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经过调解达成协议的,第一审人民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对于涉外民事诉讼期间,学界少有论及。本文就审限豁免、审限之规制模式及上诉期间、答辩期间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涉外民事诉讼的审限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且阶段控制式规制模式优于整体控制式规制模式;同时,我国现行立法对涉外民事诉讼上诉期间、答辩期间的特别规定纯属多余,实无存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由于律师工作尚在初创阶段,业务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尤其参加民事诉讼话动方面的问题更多.现在从这方面提出几个问题来谈谈.一、关于代理人的诉讼地位和作用问题我们知道,民事代理人和刑事被告辩护人的诉讼地位是不同的.由于辩护人是独立的诉讼主体,在诉讼活动中辩护人的意见可不受被告人的约束.而民事代理人则完全不同.正因为他不是独立的诉讼主体,他进行诉讼活动是受当事人的委托的(他的权利是当事人给予的——法院指定的代理人例外).所以关于案件实体方面的意见,代理人不仅不应该与当事人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主管内涵的界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没有主管这一概念,虽然在有关法院受案范围以及起诉必须具备的条件中设有“管辖”一词,规定了“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对于何种情形为法院“管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关于抗诉案件的条件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2.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3.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4.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证人,就是知道案件的真实情况而经人民法院传唤,向人民法院陈述自己所知的与案件有关事实的人。证人所作的这种陈述,就是证人证言,也是民事诉讼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证据。证人的特征及其权利义务一、证人的特征首先根据民  相似文献   

1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作了规定。但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具有问题复杂、实践性强的特点,加之现行法津规定尚欠具体,因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实践中遇到了一些认识不一而又法无明文规定的问题。 关于刑事民事分开审理时,是先审理刑事部分还是先审理民事部分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  相似文献   

15.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公民法律知识的普及,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刑事诉讼法对如何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没有具体规定,在审判实践中认识各异,做法不一,常常影响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对国家、集体、公民财产的保护和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教育、改造。因此,很有必要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进行探讨。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经济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上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在社会生活中宗法等级制和家族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体系。就民事诉讼制度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呈马鞍形,即西周和明清相对发达,而秦汉、隋唐时期则较为粗疏、停滞。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呈现出如上特点,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形态,政治上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1989,(5)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目前,对于这一条款的具体适用,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笔者试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求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准确地实施法律。一、人民法院经审理,确认被告人的行为只属一般违法,尚未构成犯罪。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是由于被告人的违法行为所直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诉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仅见第53、5。l两条.并且内容简单概括.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造成了适用上的困难和混乱。本丈仅列举数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提起的诉因对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因.我国刑诉法规定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理论界对这一条款的理解颇为不一致.司法实践中的作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应理解为直接损失,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0接造成的损失。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抢劫…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是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抗诉是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一种法定方式。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有关规定,对于准确有效地发挥检察监督的职能作用,保证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正确行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对民事案件的审判权。同时,人民法院也应依法接受有关机关的监督。从审判实践中看,有关机关和部门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也都依法  相似文献   

20.
王志刚 《特区法坛》2004,(5):25-25,29
审限问题一直是人民法院坚持“公正、高效”主题及时审判各类案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2日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2003年又部署了进一步清理超审限案件的专项活动。但是,人民法院案件超审限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清旧出新问题更是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在我们不断加强审限意识,严格审限责任制及其健全审限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着重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和管理措施,实现从“不得超审限”向“预防超审限”的管理目标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