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自建国以来先后进行了七次机构改革,但前六次基本上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我国现行行政机构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权力腐败三大弊端,从个人和社会心理以及体制上浅析其微观成因,对于加深搞好第七次机构改革的认识不无裨益。一、数据对比:看...  相似文献   

2.
增长和精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机构演变中交替出现的两个旋律。1958年和1970年,我国对日益增长的政府机构,进行了两次大的精简和调整,但效果不佳,精简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加倍的膨胀。改革开放以后,为医治急剧膨胀的机构,又先后在1982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机构改革,虽然比前两次效果略好一些,但依然未能遏止住机构与人员急剧膨胀的势头。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因此,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到十五大召开之前,这期间我们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几次机构改革都走人了循环的怪圈。用一个形象的公式表示出来就是:人员和机构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个循环怪圈的产生,使得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展缓慢,严重滞后,没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  相似文献   

4.
试论行政体制的结构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共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前三次政府机构改革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尽管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有强劲的外部动力,而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行政体制结构进行分析。 一、行政体制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改革.前四次改革以精简人员、撤并机构为主,但长期难以摆脱政府机构“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后两次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权力下放和政府职能整合为主,但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政府改革新的解释框架——帕金森定律的规避,认为我国政府机构具备帕金森定律产生的条件,政府改革易受到帕金森定律影响,因而,应采取“减政精兵”的对策来破坏“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同时,新一轮政府改革应该在完善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和推行政府雇员制.  相似文献   

6.
新的一届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已着手实施,政府机构将精简四分之一,人员精简近二分之一。各地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政府部门也开始考虑行政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工作。但据笔者所闻,大部分的政府部门都把注意力放在压缩机构和人员上,考虑问题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精简比例的简单仿效。而且大有“一级看一级,上下一刀切”之势。政府机构改革如果不从职能转变等深层次上考虑问题,机构和人员精简只会重蹈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自建国以来,进行过多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给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这些弊端直接阻碍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且严重影响着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抓住当前有利机遇,推进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克服这些弊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进行机构改革的前提。抓住了转变职能,就是抓住了机构改革中的“牛鼻子”,抓…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行政管理体制仍面临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机构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等问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政府机构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是建立精干岛效的政府机构的有效方式,是一项带有探索件、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1984年乡镇政府恢复重建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曾进行过多次乡镇改革。以乡镇撤并、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是我国20年来乡镇改革的一般做法。然而,积重难返,乡镇机构在改革中日益臃肿,乡镇人员在精简中增加,乡镇一直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以及“循环改革”的怪圈,改革的目标一次次落空。  相似文献   

10.
白现军 《行政论坛》2010,17(1):23-2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先后进行了九次政府机构改革。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改革一直处于“合并与分开、精简与膨胀、集权和分权”的怪圈循环之中,虽然历经多次,但却收效甚微。而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都有实质性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厘清纵向不同层次政府的职责,即实现“职责异构”,这也是当前大多数较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9次政府机构改革。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改革一直处于“合并与分开、精简与膨胀、集权和分权”的怪圈循环之中,虽然历经多次,但却收效甚微。而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都有实质性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厘清纵向不同层次政府的职责,即实现“职责异构”,这也是当前大多数较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重点来讲行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缩减机构和精简人员。这四次机构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某些方面反而强化了管理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影响了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充分有效地发挥。并造成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造成恶性循环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3.
政府机构人员膨胀与分流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1,2(1):56-57
人员分流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承载着解决政府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矛盾的重负,事关机构改革的前途。如何使机构改革走出以往“精简—膨胀”的怪圈,关键要解开三个难点:分流人员不服从怎么办 ?分流不公平怎么办 ?分流之后再倒流怎么办 ?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改革:从权力结构的失衡走向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4年乡镇政府恢复重建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曾进行过多次乡镇改革.以乡镇撤并、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是我国20年来乡镇改革的一般做法.然而,积重难返,乡镇机构在改革中日益臃肿,乡镇人员在精简中增加,乡镇一直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以及"循环改革"的怪圈,改革的目标一次次落空.本轮乡镇改革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吗?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为此,必须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和政策部门化问题,才能解决机构改革中深层次问题,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善治与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中央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之后,我国的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又正式开始了.为了使我国的机构改革不至于再度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本文致力于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出了"壮大市民社会、丰富治理结构、改革政府机构"这一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全文紧密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论述了市民社会和善治的缘起、含义、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随着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通过,拉开了这场革命的帷幕。回顾建国以来,我们历次进行的机构改革都无一例外地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这一次改革能否走出循环,在千年转换之际,“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企盼。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次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分析,对这次机构改革的前途命运作一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围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在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领导干部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关注度非常高,对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较有信心,但也有“换汤不换药”的担忧;对当前我国行政体制和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醒,对转变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充满期待;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重点任务认识明确,认为省直管县应加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有新举措,对避免机构改革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一再膨胀”怪圈提出建议;对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涉及个人利益的态度较为开明积极,同时希望组织上考虑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制”难点是特殊利益集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锋 《理论参考》2008,(5):47-47
鉴于国情以及此前数次机构改革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惯性反弹,对“大部制”改革,我们切不可过于乐观,低估了前方的诸多困难和阻力。  相似文献   

20.
民初的仕途拥滞与减政呼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设置贪大求全,随意增加官职,突破编制,是导致民国初年机构膨胀、官吏冗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减政主义这一新兴政治学理论为指导原则,发出精简政府机构的强烈呼声,其减政思路对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