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武汉市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仍然是武汉经济结构的主体。尽管目前仍有相当  相似文献   

2.
工业是武汉经济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本文拟从武汉工业结构的现状描述入手,探寻优化的方向原则,基本框架和实现途经。  相似文献   

3.
陈梦浓,1922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现为武汉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长期从事经济计划工作,致力于城市经济研究,先后担任武汉经济情报研究所所长,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协常委,参与了广泛的社会学术活动。主要论文有《关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试论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中心城市的多种功能与政府职能》。主持《武汉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武汉工业资产存量调整》、《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模式及对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合作主编《中心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上下集)、《建国以来武汉经济简史》、《经济区与经济网络》等书。论著及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级奖。  相似文献   

4.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指引下,武汉如何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武汉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优势、目标、路径选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工业是武汉城市的主导功能之一,是武汉经济的主体和实力所在。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武汉以“两通”作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通开、城城通开,商品市场的形成为搞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接着在工业企业内部政策上迈开了步伐,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政府的宏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武汉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建国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地处内陆的武汉与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这其中固然有政策、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
<正> 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集中和市场组织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使城市经济兴旺繁荣,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武汉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我们从武汉的实际出发,遵循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在改造经济运行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促使城市经济转入商品经济发展轨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8.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  相似文献   

9.
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长江论坛》2005,(4):21-25
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是区域内城市经济一体化,即城市圈经济的发育形成.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和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经济圈资源要素的现状分析,初步提出了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互动规律和武汉经济圈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伴随80年代初城市改革之兴起,武汉工业历经十余年的革新、改组、分化、再生,汉货品牌也经历了市场检验。分析武汉工业企业十余年来新产品在市场的兴衰沉浮历程,探寻武汉工业企业名牌产品形成发展之规律和诸种相关因素,对促进武汉工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 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一)武汉口岸兴衰与城市经济涨落   开埠至今的 100多年,武汉口岸和城市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视武汉为“世界竞争之聚点”,凭借攫取的治外法权,优选汉口为其产品倾销的市场、原料掠取的基地。从 1859年…  相似文献   

12.
彭劲 《中国人大》2013,(20):48-49
当下,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口号随处可见。短短七个字,让一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部重镇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很是贴切。事实上,从“大武汉”到“大江大湖大武汉”,称谓上的些许变化也正昭示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2013年年初的人大会议上,面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种种设想,550位市人大代表纷纷畅所欲言,冀望以一纸建议,敦促武汉实现由中部传统老工业基地迈向兼顾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3.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建设和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圈,是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和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决策,也是建设和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圈、应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退化,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建设,武汉已由一座以商业为主的城市逐步成为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态势。1979年至1990年期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8%左右。进入90年代后,经济呈现快速增长之势,1991年经济增长10.8%,1992年开始步入快速增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版图上,闻名于世的长江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北京——广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武汉不偏不倚,正处于十字的中心;这个“十”字覆盖了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区域,武汉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武汉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然而,近年和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相比,这个老工业城市由于开放政策实施较晚而一度让人感到动作迟缓。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又以开发长江流域为重点。这为武汉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藉助“背靠长江三峡,  相似文献   

17.
1949年5月16、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汉口、汉阳、武昌。武汉人民张开双臂迎接新生活的太阳。同年金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江城儿女的脉搏.同祖国的心脏北京一起跳动。武汉解放至今已整整50年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把武汉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城市,经过5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已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地。武汉50年的辉煌业绩,是社  相似文献   

18.
秦军 《学习与实践》2009,(12):156-16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老工业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武汉青山区委、区政府确立了符合区情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一二五”工程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青山区实施“一二五”工程的现实条件,从四个方面提出实施“一二五”工程的思路与对策: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壮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宜居城区,促进城市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城市生产、生活、技术及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新的路径。从武汉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出发,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解析以及实现方法,初步构建武汉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学系统。在明确工业文化内涵和尊重地域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提出以整体保护、多样共生、动态平衡及文化生态格局建设为技术突破点,实现武汉工业文化遗产基因在历史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准确延续传承与合理再利用,打造武汉工业文化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城市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及其增长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工业化水平、开放竞争力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来考察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20多年来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经济地位的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21世纪初期武汉经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