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放生 《党政论坛》2009,(16):22-22
演过一百部戏,一百个角色,最难演的角色却是自己。因为剧本得自己写,要写一个好剧本谈何容易。在我演艺事业最忙的时候,在我同时轧六部戏、演着六个不同角色的时候,我忘了演自己。有一天我站在镜子前面,看到的竟然是一张陌生的脸孔。“我是谁?”我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我为什么不快乐?”  相似文献   

2.
随感二则     
一张 《瞭望》1994,(35)
厦门一个叫金莲升的高甲戏剧团今年春天叩开了对大陆同胞关闭了45年的金门.这个剧团是应台湾金门中国民俗文化交流协会之邀、正式到岛上演出的.且不说演戏期间万人空巷、全岛沸腾的盛况,只说一个小插曲,便耐人寻味;当地观众看戏看得如醉如痴,剧团欲罢不能.他们只带去16个剧目,有的戏已重复演出多次,但观众仍不满足,要求上演新戏.剧团团长说:“如要演新戏.就得把留在家里的乐谱、幻灯字幕取来.”当地“镇长”表示:“这有何难,派只船去拿来就是.”剧团打电话联系后,次日上午金门开出一只机帆船,花两三个小时就取来了乐谱和灯片.  相似文献   

3.
吴志实 《民主》2006,(3):38-40
我管高莽叫“老爷子”。十年来,老爷子送我的书总有七八部,有的看了,有的没怎么看, 但我都很认真地收起来,放到书柜里,等到将来慢慢品嚼。跟老爷子在一块的时候多是谈书,又看什么书了,又写什么书了……读书写书几乎是老  相似文献   

4.
1993年2月25日,我得到了国务院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从此我成了一名养老金领取者,自笑自己成了一个“法定老人”,即根据法律规定应该划归老人的行列的了。成了“法定老人”,可以享受社会的供养,社会也不再要求我效劳,当然是很舒服的事。闲居的日子,我改不掉随便翻书、东涂西抹的积习。平日里看书,有了点感触,就动笔写点文章。文章积多了,就编个集子。  相似文献   

5.
记苏金伞     
宋洪 《瞭望》1994,(47)
我认识老诗人苏金伞,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40年代初期,我随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父亲住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那时我刚考上初中,苏金伞是河南大学的体育教师。当时只知道他足球踢得很好,因为中学课本上有清人魏禧写的《大铁椎传》,人们便叫他“大铁椎”。以后,河南大学师生们演京戏,他也经常参加,我就看过他唱的《打渔杀家》、《南阳关》等戏,戏报上还称他是“谭派正宗”。这些是我当时知道的,还有为我所不知道的,便是他已发表了很多新诗。1942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驻扎在豫西的汤恩  相似文献   

6.
“乡戏进城”感言江苏胡昌方如今,“送戏下乡”已经不是新闻了,而“乡戏进城”则是件新鲜事儿。这不,小有名气的江苏泗洪县太平乡农家乐艺术团及其团长张道成,最近光荣地被评为“江苏省首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这个艺术团自1980年成立以来,先后在四邻八乡演...  相似文献   

7.
义务为弱势群体演出 当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趋强烈.家住辽宁辽中县辽中镇的居民张君兰,就曾饱尝"文化饥渴". 1994年初,不甘寂寞的张君兰,找来七位亲属及邻居成立了文艺队.排练完,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演,扭秧歌、跳舞、唱歌,完全是自娱自乐.尽管演出内容很简单,但每场演出锣鼓阵阵,热热闹闹,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 这一敲一打、 扭一唱,可急坏了因行动不便不能前来观看的老人们.一天,一位妇女来到张君兰家恳求:"我父亲每天听到你们的锣鼓声,急得都不吃饭,可他患脑血栓,又不能出来,今天特派我来跟你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到我家院子演一场."张君兰与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事儿既快乐自己,又快乐别人,何乐而不为呢,就去演了一场.感动得老人含着热泪说 "姑娘,你们这一演,我心里老亮堂啦,谢谢啊!"  相似文献   

8.
明星啊,明星     
我很生自己的气:为什么我不是明星?!明星可以板戏.可以作主持人.演戏iN够了.做主持人做够了.还可以出书时!念几天书无所谓.只有事儿就行。不会写别的.还不会写自传吗?通常是记者少明星.这回是明星自己炒自己.就更有戏了。有戏就有观众,有戏就有读者。可写的东凸很、也不必样样都写·只选几个有嚼头的。当\要写男人了。这世界不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么y男人未入是丈夫.写一本书只被丈夫是报没味的.谁没有文天?要写就写情人.这才有“戏”。有情人也有苦恼。普通人苦恼是自己的。我是明星呀.我得把苦恼告诉大家。我虽然和某个…  相似文献   

9.
上纲     
记不得是看哪出戏,舞台上地主婆嫌丫头送上的茶太热,生气地骂道:“你想烫死我呀!”把这种小事的性质无限扩大到性命交关的程度,在政治运动中称之为“上纲”。这种“上纲”的特点,是随意性想当然的。“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在“反右”运动中所上的“纲”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在“文革”中也一样。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1,(24):22-22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其实,他内心早知“人走茶凉”,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是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得到那点“快感”。这就是为官者的心理。甚至贵为“真龙天子”的皇帝老爷子,也需要类似的“快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要“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个“更好、更加”对两个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国有企业要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把两个文明建设好,就应在“更好、更加”上狠下功夫。 做到“更好、更加”,就要正确估量两个文明建设的形势。《决议》提出“更好、更加”的要求,一方面充  相似文献   

12.
唐宝民 《党政论坛》2011,(14):47-47
从前有一个老人,家里有两棵梨树,每年能产很多梨,卖掉以后做为全家的生活费用,一家人靠着这两棵梨树的收成就能过活。老人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临死之前,他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对他们说:“我也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就这两棵梨树,你们两人一家一棵,好好养护它,足够你们的生活所需了!”  相似文献   

13.
搞戏多年,习惯拿“戏”的标准去衡量生活,希望日常生活之“戏”,也要先有“远铺垫”,再有“近铺垫”,最后才掀起高潮……以这样的情绪观察现实生活,此心便经常静谧得有似“古井无波”。也怪,有一次在人民剧场,我却发现了一种戏外之“戏”,它突如其来,也全无铺垫,可硬是让人铭心刻腑。原来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我剧人平时不屑一顾的东西——朴素。  相似文献   

14.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遐迩闻名。但在我的印象里,原来并不深刻。李白写过庐山,我读到的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青天削出金芙蓉”,“翠影红霞映朝日”;苏轼写过庐山,我读到的又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五老苍颜一笑开”,“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陆游写过庐山,我读到的也还是“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赤日、红霞、明月,反正不见云雾。二十六年前的十月,我曾经上过一次庐山,山上秋高气爽,转悠了四个小时,不见一丝云雾。 去年四月中,二上庐山。那天下  相似文献   

15.
心上的树     
穆青 《瞭望》1986,(35)
(一) 三月底,正是中原大地麦苗返青的时候,我从兰考绕道宁陵,专程去探望人称老坚决的林业劳模潘从正老人。一个月前,他的孙儿潘园林曾写信给我,说他爷爷听说我要去河南,希望能再到宁陵看看。老人的心意我是理解的。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浇灌在植树造林上的老人,算来,今年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了。 那天,老人夫妻俩听说我要去,一清早就从苗圃回到家里,张罗着在家里接待我。当我走进他家的院子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时,我看见老人极力想直起那早已累弯了的腰杆,仰  相似文献   

16.
偶识溥杰     
在1990年3月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我奉命负责东北三省人大代表团的采访报道。傅杰在辽宁省人大代表团,自然成了我的“目标”。来到傅杰下榻处,北京城已是万家灯火了。轻轻敲开房门,站立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身穿藏青色中山装,胸佩人大“出席证”,体态瘦弱而神情安详的老人。落座后才得知,83岁高龄的傅杰不久前支气管炎旧病复发,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人大开幕前刚刚痊愈出院。得知我的来意,他把即兴拟就的一名七言绝句递给我。诗写在一张不大的纸上,虽说是急就之章,但字迹却工工整整:“今日燕都新气象,攒空如笋矗高楼…  相似文献   

17.
梅寒 《各界》2011,(5):90-91
2000年7月的一天,河南郑州某医院,一位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把自己的4个孩子叫到病床前,挣扎着给他们做最后的交代:“你妈累了一辈子,爸爸要走了,你妈我可就交给你们了。我走之后,你们要把老娘保护起来,不要叫她生气,不要叫她受罪,这就算你们疼爸爸了……”病床边,头发已经花白的常香玉轻轻摩挲着老伴那双瘦弱的手,泣不成声:“你为我操了大半辈子的心,都成这样了,你还操我的心……”  相似文献   

18.
王文娟 《各界》2012,(12):92-94
这种异常熟悉的感觉,莫非就是平时所唱的“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从学戏的那天起,我挑起了养家的担子,打定主意要先把弟妹培养成人。直到两个弟弟如愿考上了大学,我才觉得在舞台上演绎了那么多才子佳人、海誓山盟之后,也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相似文献   

19.
说起来,我能吃京剧这碗饭可真是有点儿偶然。我父母都是工人,家里几代人也没有从事文化艺术的。但我打小不知从哪儿染上些艺术细胞,上幼儿园时就爱唱爱跳。阿姨也喜欢我,经常让我演个小节目。上了小学,又参加了学校文艺队。您也知道,那时正是8亿人大唱样板戏的年代,我自然少不了要演个小常宝、李铁梅什么的。  相似文献   

20.
从国情出发     
不久前,一个老农进城,走进商店,站在电视机前端详了又端详,问:“这是啥东西?”售货员答:“电视机。”老人掏出一把钞票,说:“来它仨,一个娃儿一个!”售货员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