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到淮河的广阔区域内,对国民党军80万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歼灭战——淮海战役,而其中的双堆集歼灭战则是国共双方进行的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我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及地方武装经过23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精锐部队黄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  相似文献   

2.
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接受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关于“乘胜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此时,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而两大野战军会合以后的指挥问题,则成为中央军委面临的一个难题。10月31日,粟  相似文献   

3.
王阳  束伟 《保密工作》2022,(8):12-15
<正>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和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一役,历时66天(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3个阶段,共计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自此,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军一举压到长江北岸,  相似文献   

4.
1948年的11月6日,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统一指挥下,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同发起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经过两个多月鏖战,至1949年1月10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55.5万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1个“剿总”前线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计44.3万余人(包括起义投诚4.4万余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将帅协谋,在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上坚定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战役第二阶段打黄维兵团方针的形成问题上。随着淮海战役的逐步展开,打黄维兵团这一方针的确立,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与淮海总前委和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之间,有一个研究商榷、集中决策的过程。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超过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国民党军。根据形势的这一变化,毛泽东于11月7日20时,即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向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发出了一份电报。值得指出的是,这份电报除提出华野、中野在淮海战役的第一仗中应力争歼敌二十一二个师外,还初步提出了扩大战役规模的总体设想和首次提出了打黄维兵团的问题。电报指出:如淮海  相似文献   

6.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的淮海战役,经过66天激战,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60万人战胜国民党军80万人,全歼国民党军第七、二、十二、十三、十六兵团等5大精锐兵团,被毛泽东称为“南线战略大决战”。  相似文献   

7.
1948年12月5日至14日,淮海战役进入关键时刻,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进驻淮北相城,前后10天。在此期间,华野指挥部一方面调兵遣将配合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一方面精心部署围歼杜聿明集团,为夺取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目前这一史实尚未引起史学界的注意,本文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周蕾 《党史博览》2013,(7):48-50
1948年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山东益都县(现青州市)闵家庄。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积极准备发起淮海战役。然而,战略决战带来了新的问题,一直跟随部队的100多个孩子的安置问题被提上了华东局议事日程。面对这个问题,华东局、华东军区的领导十  相似文献   

9.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军作战思想作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毛泽东指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实施的与国民党军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淮海战役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根据济南战役胜利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时批准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确立作战方针,决定把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投入战场;针对战役发起后的敌情变化迅速调整战役方针,指导中野部队发起徐蚌作战;协调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并采纳其建议,调整战役第二阶段作战重心和歼敌任务,把战役重心调整到战场南线;着眼于抑留和歼灭华北战场的敌军集团,调整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进程,推迟总攻时间。毛泽东的全局指导和前线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广东党史》2013,(9):2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个师55.5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在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1.
1948年3月中旬,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进行了洛阳战役。6月中旬至7月上旬,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和陈唐兵团,在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的协同配合下,先经五昼夜激战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又于睢县、杞县地区围歼区寿年兵团,史称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  相似文献   

12.
1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战幕拉开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就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下,把国民党60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蒋介石慌了手脚,急令远在千里之外的黄维第十二兵团驰援。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部队。司令官黄维自恃部队装备好、机械化程度高,随即于11  相似文献   

13.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同国民党在淮海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随着战役的发展,投入决战的有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十分重要和迫切。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在电报中指出:“此战  相似文献   

14.
成立于1940年12月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改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其中,毛泽东对它的建立与发展,不仅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与支持,而且还亲自参与其中的工作,使之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强大的威力。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战役第一阶段,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将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围困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前线部队为加速赢得战役胜利,作出了分化瓦解敌军的决定。他们打电报给中央军委,请求新华社向黄伯韬兵团进行劝降广播。毛泽东看后,立即批示:请对黄伯韬兵团写劝降广播,能…  相似文献   

15.
正腰斩敌阵,陈锡联立下军令状"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规模空前的大决战已经在淮海地区打响了……"1948年11月,位于临涣集文昌宫的中原野战军指挥部里,正在召开作战会议。时任中野副司令员陈毅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所打断。陈毅深深地吸了口烟,继续说道:"战役第一阶段,党中央、毛主席赋予我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攻取宿县,破坏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断敌南北交通,保障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东段全歼黄百韬兵团。"  相似文献   

16.
<正>平津战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百万余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大规模战略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成为解决残存国民党军队的基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14,(1):34-34
在永城市西南部20公里处,有一个集镇叫裴桥。1948年11月3日上午,一行人从裴桥西北方向走来,他们就是邓小平、陈毅、张际春、陈赓等中原野战军首长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裴桥会议,为淮海战役6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地区进行时,江苏、山东人民踊跃支前,为我军取得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淮海战役移师陈官庄地区后,商丘随之成为支援前方的最重  相似文献   

18.
正1948年,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淮海战役捷报频传,人民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部队——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孙元良等兵团,活捉了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使蒋家王朝遭遇到灭顶之灾。"捷报,捷报!歼灭了黄百韬"的歌声,响彻了江淮大地。从淮海战役的战场上败下阵来的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犹如丧家之犬,一帮残兵败将流窜到合肥,  相似文献   

19.
正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多次整编,以形成较正规的大规模野战集团,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摧毁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共计有东北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野战军下辖若干兵团、军(初称纵队),还有少数独立师,各野战军兵力数十万,完全可以挑起在广大地区独立遂行战略战役任务的重任。其中,这些野战军部队先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公认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参战部队有东北、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大战役是全国性的战略决战。但是,在之后的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也存在地区性的战略决战。1949年春夏之际,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青海马步芳集团(青马集团)和宁夏马鸿逵集团(宁马集团)联合反扑西安,总兵力20余万人。第18兵团、第19兵团、第19军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第7军、第1军第3师、第3军第8师归还第一野战军建制,使第一野战军总兵力达到35万人。第一野战军改变长期兵力薄弱的局面,取得西北战场的主动权,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第一野战军在扶郿地区歼灭性打击胡宗南集团,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战略态势。扶郿战役既是第一野战军取得的空前胜利,也是西北战场战略决战的第一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