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就像这大别山, 风吹不倒,地震不摇!” 1932年9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英山县西界岭一带,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冲杀声响成一片,山上山下,到处是硝烟。红9军第27师师长徐海东正奉命率部在这里阻击敌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阻击战已打了10多个小时,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已十多倍于红军,形势越来越严重。 第27师的3个团已被敌人完全分割,徐海东直接掌握的只有第79团,另两个团由师政委和副师长率领,且情况不明。当时红27师没有电话、电台,相互间联络只能靠通讯员和号兵。 “号兵,吹号同政委和副师长联系。”徐海东大声对号兵说。 号兵挺着胸,鼓足了劲,嘀嘀嗒嗒吹了一遍又一遍,但对方始终没有回音。徐海东派出去联络的人也没有找到另两个团的踪影。徐海东  相似文献   

2.
徐海东将军高大壮实,面圆耳长,虎背熊腰,望之如泰山压顶。毛泽东谓徐海东将军:“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蒋介石视徐海东将军为“文明一大害”,曾发通缉令:“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投诚我军,当赏洋十万。凡击毙其他匪,当予适当奖励。”(《西行漫记》)后,徐海东将军入晋,阎锡山亦发通缉令:“凡击毙徐海东者,赏洋五万元。”徐海东将军闻之,自摸后脑勺曰:“阎老西不如蒋介石,太小气了。”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  相似文献   

3.
剑钧 《党史文苑》2001,(1):39-42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他很高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周恩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非常关心和爱护徐海东,徐海东也十分尊敬周恩来。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为后人颂扬。在陕北苏区,周恩来极力支持徐海东解决红二十五军所谓"反革命嫌疑犯"的问题。"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命令徐海东:"红十五军团要迅速开到商州一带",援助东北军和西北军。临走时…  相似文献   

4.
正徐海东大将是卓越的军事家,一生战功赫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海东与毛泽东初识在陕北。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也非常崇敬毛泽东,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把张村驿打下,大家一块去见毛主席"1935年9月初,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不久,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二十六、  相似文献   

5.
卓越的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毛泽东很喜欢这位性格耿直、刚正不阿的战将,并对病中的徐海东十分关心和爱护;徐海东  相似文献   

6.
顾保孜 《湘潮》2005,(5):18-21
第一次“让官”:由团长改任副团长徐海东是一员出了名的猛将,在战场上,他常常挥舞着大刀率先冲入敌阵,战士们见了勇气倍增,敌人见了胆战心惊。后来“徐老虎”的威名也就不胫而走。1932年2月初的一天,漫天大雪,寒风凛冽,在河南潢川县附近的豆腐店一带,红四方面军与敌人展开了恶战。敌第二师、十二师、七十五师、七十六师等部共20多个团,从河南向红军压来。当时陈赓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徐海东当时任三十六团团长。陈赓早就听说徐海东是一员猛将,特别能打仗,于是,他把徐海东团摆在敌人主攻方向。令徐海东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相似文献   

7.
徐海东大将(1900-1970),湖北省大悟县人,六代窑工世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历经百余仗,身上战伤十七处,被称"中国之夏伯阳"。毛泽东曾如此评价徐海东将军:"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徐海东率领红军队伍转战鄂豫皖边区,他用兵  相似文献   

8.
苦窑工找党     
在我们共和国的10位大将中,有一位出身十分贫苦的大将,他就是在战争年代一家有38口人为革命牺牲,他自己在南征北战中9次负伤,全身留下17处伤疤,左腿为二级残废的开国元勋——徐海东。徐海东原名徐元清,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一个世代陶工之家。徐海东小  相似文献   

9.
徐海东(1900年-1970年),湖北省黄陂县人,窑工出身。1925年入党,参加过北伐和黄麻起义。自代理排长一级级干起,解放前曾任红15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解放后一直养病。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毛主席多次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快马加鞭去见毛泽东 1935年9月20日徐海东指挥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劳山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一举歼灭敌人一一O师三千多人,取得了大胜利。此时也正是徐海东等人焦急盼望中央红军到来的时候。 …  相似文献   

10.
正阳城位于晋东南太行山以西,町店镇居阳城县城北部。一条芦苇河静静从此流过,见证了当年三四四旅指战员流血牺牲、英勇抗日的光荣历史。1938年4月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率该旅配合一二九师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后在长治一带休整,扩大队伍。战前准备1938年6月底,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发起侯马战役。为配合友军在  相似文献   

11.
马德俊 《党史纵览》2002,(12):43-45
1932年9月30日凌晨,按照总部命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从燕子河出发南下英山作战。 方面军主力经过一天强行军,当天傍晚,总部到达英山县城北40多华里处的金家铺镇。王宏坤从前线送来好消息:他们和十一师已将英山城上官云相一个师团团包围起来。攻城战斗可望于次日早晨进行。  相似文献   

12.
正徐海东是湖北省大悟县人,毛泽东盛赞这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大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最好的共产党员";邓小平夸奖"徐海东同志对党有一颗红心";江泽民称赞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习仲勋为《徐海东文集》题词赞其"一身正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来人,徐海东 率部前往接受指示 1934年11月4日,徐海东接到中共鄂东北道委(道委,相当于后来的地委——笔者注)书记郑位三的来信。信是写给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红25军军长徐海东、红25军政委吴焕先三人的。信中说: “中央派程子华带来了重要指示,请你们接信后,火速率部来鄂东……”  相似文献   

14.
彭德怀被迫解甲归田后,带在身边的怀表给他寂寞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安慰。怀表是瞿秋白于1930年送给沈泽民的,1933年沈泽民又转赠给徐海东,1935年直罗镇战役后,徐海东又将此表转  相似文献   

15.
徐海东大将(1900-1970)高大壮实,面圆耳长,虎背熊腰,望之如泰山压顶。毛泽东谓徐海东将军:“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相似文献   

16.
徐海东大将(1900-1970)高大壮实,面圆耳长,虎背熊腰,望之如泰山压顶。毛泽东谓徐海东将军:“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相似文献   

17.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了他很高评价。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吸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周恩来同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非常关心和爱护徐海东,徐海东也十分尊敬周恩来,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并为后人所颂扬。  相似文献   

18.
卓越的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过大功的人".毛泽东很喜欢这位性格耿直、刚正不阿的战将,并对病中的徐海东十分关心和爱护;徐海东也非常崇敬毛泽东.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次改名:服从组织牺牲小我1900年6月,徐海东出生于湖北黄陂县(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窑工家庭,祖上六代以烧窑为业,父母兄嫂都是文盲,因是家中幼子,按照当地习俗,儿时通常取小名幺或者小。徐海东9岁入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按照徐家的字辈“元”,给他取学名元清,自此徐海东以徐元清行世。伴随着学识、阅历的增长,徐海东对遵从旧秩序的学名并不满意,渴望改变这不公道的旧秩序,但是苦于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只能在迷惘困顿中自发抗争求索。1924年冬,  相似文献   

20.
踏上长征路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立煌县的豹子岩会师。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合编后全军官兵共3000余人。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此时,我被调到军长徐海东身边,当他的参谋,不久被任命为二二四团一营营长。从此,我便在军长徐海东的指挥下,参与反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战斗,并随他踏上长征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